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 作者:刘方媛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发展时需要结合社会需求来加快专业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专业类型,而目前,该专业在建设时存在一些问题,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这种背景为了更好地加快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本文对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应对策略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概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培养社会保障工作所需的人才,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进入21世纪后很多高校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开设了有关的课程。这些高校中包含有很多重点院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招生名额不断锐减 招生规模是衡量专业关注度的重要指标,专业招生人数越多,说明关注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专业关注度比较低。很多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刚开设时,由于新鲜感报考的人员数量比较多,但是近些年来招生名额不断减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人数为450人,2016年招生人数为420人,到了2017年招生人数进一步减少,只有380人。招生名额不断锐减折射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时遇到了瓶颈,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而导致招生规模锐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认知水平低,家长及学生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冷门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很多学生不愿填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很多专业如国贸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不同,这个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严格,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多数都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实践活动的数量比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低,学生畸形发展问题严重。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个学期实践活动的数量只有2次,其余时间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听取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适应不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主要是通过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指标具有单一的特点,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很多的弊端,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能力情况,为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a4f7d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