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梵高绘画艺术作品的分析

时间:2022-12-09 18:28: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梵高绘画艺术作品的分析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 Gogh, 1853-1890)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里,他在创作上进入了黄金时代。晚期作品如《向日葵》《夜间咖啡店》《星月夜》《乌云笼罩的麦田》等都具有鲜明个人风格,撼动着许多人的心灵。那么,其绘画艺术的特色主要有哪些?隔着一百余年的沧桑岁月,让我们主要通过重温梵高作品来走近梵高的世界,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题材的质朴:向日葵、麦田

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27岁起梵高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其十年艺术生涯中,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虽然有时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但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他对他眼中的文明人———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把自己看作农民画家,他还热衷于在野外写生。他喜欢平民的一切:向日葵、麦田、甚至还有那鸢尾花、豌豆花、丝柏和橄榄树等。在画这些朴实、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题材时,他显得那么自如、得心应手。他多次画过向日葵,虽然花朵的数目不一,但这些静物无不洋溢着生命的热烈、饱满和劲头。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评价自己的两幅《向日葵》时说:“这样的画能够改变人的眼睛,长时间地注视它的时候,它会自动地呈现出自身的丰富性来。你知道芥南的芍药,科斯特的蜀葵,那么,我的就是向日葵。他还写道:如果蒙特切利画的花束对收藏家来说,值五百法郎,那么,对于那些苏格兰人和美国人而言,我画的向日葵也值五百法郎。在阿尔,他还特意用自己心爱的油画向日葵来装饰预留给高更的房间,白墙上有大束的由12朵和14朵组成的黄色向日葵。及至后来高更离开阿尔后,1889年写给弟弟提奥的信,梵高也数次提到向日葵。他谈到高更向他要一幅《向日葵》的画,然而梵高认为自己绝对要留住自己的《向日葵》,认为高更在巴黎拿走了两幅《向日葵》应该知足了。他把两幅画送给提奥和提奥的未婚妻。显然,梵高对自己画的向日葵非常钟爱。高更也非常迷恋梵高画的向日葵,并谈到自己看到过克洛德•莫奈画的一个日本大花瓶里的向日葵,认为莫奈画的非常好,但是他更喜欢梵高画的向日葵。他不仅画过正在画向日葵的梵高,而且还仿制过梵高画的向日葵。

此外,梵高还画过许多许多的麦田,传达着他心灵的声音。他坚持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去画麦田,画麦田上的太阳和麦田里不同劳动状态的人。他说:“我渐渐地学会了对折磨和痛苦一笑置之,尽管如此,希望总是渺茫。而在生活中,我们将发现痛苦的真正原因,它时常弥漫在地平线上,形成一种绝望的灾难,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即使是在画中。”从这些话里,我们感受到黄、明亮的麦田里似乎散发着丝丝的悲怆。当我们面对梵高在奥维尔所作的《乌云笼罩下的麦田》一画时,这种感受更加强烈。梵高曾经说过,“我画的是在恶劣天气里连绵不绝的大片麦田,没有必要刻意去表达什么,它们会自动呈现那种忧伤和极度的孤寂感。”画面传递出一种凄凉和不安、寂寥和压抑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暗示了内心的不平静和苦闷。在《有乌鸦的麦田》一画中,同样也自动呈现出灵魂深处一种深深的绝望、沉寂。看着这幅满是悲怆压抑气氛的画,观者的心仿佛也跟着沉下去了,沉在无边的悲怆和绝望情绪里,甚至忘记了绘画和生活的距离。 梵高凭着自己敏锐、特殊的艺术感觉深情地画着这些日常的风景、静物,当然,人物画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主题。面对梵高的画作,法国剧作家安托南•阿尔托指出梵高是“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并认为正是他的“纯粹”最令自己心折。的,如阿尔托所说,梵高“不求助于轶闻趣事、故事、戏剧、多姿多彩的情节;也不诉诸主题、对象本身固有的美,却能为自


然和对象注入如许热烈的激情”。梵高从来不会停留于对外在瞬间印象的描绘上,而是以心灵之眼去深入体验、表现独属于对象本身的感情和灵魂。与那些画得非常精确,近看既没有缺点也不令人感动的作品相比,他的画显得朴实而隽永,正是梵高以燃烧的激情赋予了这些朴素的花朵、田野以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魅力。 二、色彩的狂欢:充分运用色彩联想和象征

在法国南部阳光异常强烈的阿尔,梵高的色彩灵感被大大激发,他不断地用色彩对阳光、阳光下的一切进行大胆、任性地表现。他非常擅长运用黄色和蓝色,尤其是他所作的《向日葵》中,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都很高,弱化光影,线条有力、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素描。他曾说:“据我所知,一幅水彩画的四分之三要依靠最初的素描稿,素描的质量几乎决定整幅水彩画,“素描是油画的基础”。在学画的程中,他也曾总结自己的作品说“使用颜色已经更加有把握,而且更加准确,技术上更加有个人的特点了”。而且,他还指出:“未来的画家将是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梵高也非常重视画面的调子,常常大面积使用对比色来构成画面。他曾这样评价米勒作品的调子:“关于米勒的肖像画,有一种说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他画中的农民,像是用他播种的土地画出来的。说得多么正确,多么实在。懂得在调色板上调配出说不出名称,但却是每种东西的基础的颜色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他对色调的重视。在《吃土豆的人》一画中,他还在画面里运用了那种“满是尘土、没有削过皮的新土豆的颜色”。他还不断思考着如何在色调方面进行创新的问题。“比如利用两种颜色的互补与衬托,利用色调的深浅变化来表现一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通过幽静背景烘托的浅淡色彩来表现思索的表情;通过星星来表现希翼;利用夕阳下的霞光来表现人的热情。显然,这种创作方法区别于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在著名的《夜间咖啡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互补色,“试图表现咖啡屋是个使人堕落、发疯和犯罪的地方,试着用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的疯狂”在谈到对农民画的见解时,他还提到了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联觉的效果。比如:从视觉通向嗅觉,一幅把农民画成油光水滑的画,在我看来也是错误的。假如在一幅农民画上闻到熏腊肉的烟味,煮熟了的土豆的气味,那是健康的”。当然,对他而言,绘画就是要画出对象的本性和生活。他以表现在画面上的事物为起点,通过观者大脑联想的加工,使画面的有限事物潜在地通向画外的相关生活。梵高还提出了“色彩联想”的问题。在画自己的卧室时,他“以极简单的色调赋予物品以华丽的风格,色彩起了很大作用,使人想到休息或睡眠”此外,1890年写给高更的一封信中,梵高还谈到了一个想法:想画些麦田,在活泼但宁静的背景上,“想画些肖像,用各种不同的绿,明度相同形成一片绿,借着颜色的颤动,让人想起麦穗在微风中摇晃的悦耳声响”,当然,如他所言,在色彩处理方面显得太难。甚至,在美丽得“使人惊讶”的阿尔,梵高本能地由色彩联想到音乐,觉得二者之间有许多相通的东西。

在注重写生观察的基础上,梵高还探索了在绘画中运用光线进行象征的问题,“想利用常见的光线作为象征,描绘男人和女人,通过色彩的放射和震动来表现某种永恒的东西”。他还尝试用特定的色彩组合效果进行象征。在为一位怀有伟大梦想的画家朋友画肖像时说:“我要在画中表现出我的赞赏以及对他的爱,所以要尽可能地画出他本来的面目。„„我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美丽的头发,甚至采用了橙色、铬色和柠檬黄,我还用一片浓重的蓝色使房间成为开阔而深邃的背景,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头部。通过如此简单的组合,画上情景却突现了一种近乎神秘的效果,就像是蔚蓝色天空的深处突然闪现了一颗明星。”而在另一幅农民肖像里,他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但是,这种用于象征富有天分的艺术家朋友的明星和神秘星辉显然不适用于象征这位农民,所以他说:“只有把他投入南方炎热的收获季节深处,这个形象才会强烈得犹如橘黄色阴影里火红闪亮的铁。因此,我在阴影里使用了古老但灿烂的金色。尽管梵高在生前一直不被社会承认,但是,在他的许多画中没有太多陈规陋俗的桎梏,没有太多的理性计量和肢解,涌现着一种质朴而又绚丽夺目的美———远比实物更深刻强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9bc5bafd0a79563c1e72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