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他的向日葵 第一次见梵高的《向日葵》就被深深的震撼了,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我明显感觉的到那旺盛的生命力、热烈的追求及无限向上延伸的渴望,尽管那时我还不懂。慢慢的,我开始了解,也开始思考:向日葵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吗为何梵高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 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梵高是何人,何人是梵高。 文森特·梵高的艺术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的激情色彩、夸张线条。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世界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熏陶,所以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他极其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也比其他印象派画家多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其实某种激情。”创作《向日葵》时,达到了他艺术的巅峰,也将印象派推向更高的高度。 文森特·梵高的苦难一生,造就了他的作品的灵魂及生命力。梵高生性善良,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愿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过着一样的困苦生活,村里的病人他全都护理过。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他经历了贫困潦倒,到处流浪,感情不顺,终于回到绘画事业上来,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他一改往日的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对生活的热烈渴望开辟出一个艺术的新天地。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画有16朵的《向日葵》,现在收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这幅我最爱的作品就诞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所向往的美好。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引来蜜蜂驻足花蕊。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他的《向日葵》系列也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只要去追求,就可以飞翔,可以拥抱天空,太阳触手可得。 《向日葵》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8df3b3e52d380eb62946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