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一 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谚语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春天来临的信息。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二 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离别、寄远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离人远人随遇而安,身心顺畅”。①李白的《折杨柳》:“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寄予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惦念之情。李贺的《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将对家人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2.抒乡思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屋前房后,还是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远游在外的诗人听闻《折杨柳》之曲顿生故园之思。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楼万古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3.叹闲愁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顺,英雄末路,岁月空老,人生聚散,闲愁在心。历代文人骚客的际遇也往往如此。柳絮的满天飞洒、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且“絮”又与“绪”谐音,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形象生动。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冬去春来,蒲柳先衰,主人公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渐老,担心夫婿看不上自己的伤感之情便油然而生。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是被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以满地烟草、满城柳絮、满天细雨喻满怀愁思,遮天盖地,形象地阐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度和广度。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绵纷飞,喻示春天已逝,东坡感伤美景不常,繁华易去,也是自身处境漂泊不定、遭受摧残的悲慨。 三 表达离别之意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有意关合送别。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故乡的象征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cdfae3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