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三角”关系 作者:陈香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0年第07期 一、突如其来的“三角”关系 王琳(化名),家中独生女,17岁,高中一年级学生,身高1.60米左右。性格比较内向,乖巧懂事,成绩中上等,酷爱看书。王琳从小没遇到过挫折,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她一直是父母心中的乖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一周前,班级里一名男生承认喜欢王琳,另一名喜欢该男生的女生心生嫉妒,在QQ空间诽谤、羞辱王琳,还鼓动好友转发。王琳否认与男生有特殊关系,觉得受到了侮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感到愤怒、烦躁,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最近一段时间,她晚上一直做噩梦,惊醒后痛哭。王琳没有告诉家人此事,害怕被责骂,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二、认知行为视野下的“三角”关系 1.原因分析。 生物学方面:王琳无重大疾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社会学方面:王琳童年期家庭教育较好,无明显的创伤事件。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突然与同学发生情感纠纷,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她在处理突发负性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应对技巧。心理学方面:王琳在人际交往的认知方面存在不合理信念,认为“我对别人很友善,她为什么要伤害我?”“她这么说我,我怎么去见人?我完了!”她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委屈求全,内心产生冲突后负性认知爆发,导致情绪、行为失控,明显影响社交和学习。 2.认知疗法。 認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观念,由于特定刺激诱发特定负性自动想法,从而导致特定的不良情绪反应。在本案例中,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帮助王琳识别人际交往中的“负性自动想法”,并对她进行认知重建,最终改善她的人际交往行为和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建立良好咨访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7e5fef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