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教育角度浅谈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的问题与困境

时间:2022-12-22 16:2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博士教育角度浅谈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的问题与困境

作者:吴世友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1年第3



吴世友/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近日,某社工微信公众号发文指出,在知网以“社会工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2020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共293篇。相比其他社会科学专业,通过同样的检索方式查看2020年的发文量,如经济学1935篇)、社会学714篇)及公共管理学356篇)等,均多于社会工作专业。暂且不讨论这个检索方式的科学准确性,这些数据从某个方面倒是在直观上引起大部分社会工作学者的共鸣。社会工作领域文章发文难是普遍现象,因此发文少,尤其是高质量的文章少就不足为奇了。

除外部因素如社会工作专门的期刊少尤其核心期刊更少导致发文难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工作研究的质量和文章的质量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真正高质量的文章还是能找到地方发表的。不少好期刊,其实并不完全只发“大佬”的文章,“青椒”甚至研究生的文章要是质量过硬,也能顺利发表。而研究和文章的质量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出在教育方面,尤其是目前的社会工作博士培养没有完全准备好毕业生独立开展科学严谨的研究,特别是实证和干预研究。教育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博士生及博士毕业生群体,应该是一个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本文将从社会工作博士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当下我国社会工作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短,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生的培养一直处于严重缺乏和滞后状态。社会工作博士点虽从无到少(至今全国也只有20来个社工相关方向的博士点),但每年社会工作博士毕业生相对较少,专业研究人员人才储备不足。由于社会工作人才短缺,社会工作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重建之初开始,专业师资就主要依靠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师跨学科转到社工专业,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摸着石头过河”教社工,带学生实践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开展社会工作研究则经常遇到瓶颈。期间,虽然有如香港大学联合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帮助中国社会工作界培训了一批早期社会工作硕士人员,这些毕业生再回到各自高校,继续培养本土的社工学生,但这些硕士教育也主要以提高社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并未重点开展相应的研究训练,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工作研究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样,由于社会工作博士点不足,社会工作博士毕业生少,无法满足高校社会工作师资的需求,就会继续从其他学科招聘教师来填补。由非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来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弊端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但这是导致社会工作研究不良发展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的学科和专业博士点设置,各大高校没有完全的自主权。而且,社会工作学科一直划归法学学科下属的社会学一级学科,在大部分高校内是社会学院或者社会学的一个二级部门(系)专业,甚至是某个学科更远的院系的一个二级部门。因此,很多教育源、自主招生及专业设置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此外,由于国内的博导需要经过学校的评审,一般是具有高级职称(如教授),或者是特殊人才待遇(如海归),才有资格成为博导。同样,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目前我国开设的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点,还存在有部分博导是教授但是没有博士学位的情况;或博士人才培养计划以传统的理论和思辨的研究范式训练为主,而对博士生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视不足。这些因素是很多本土社会工作博士毕业生的研究论文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这些博士生毕业以后,由于训练不足,不仅导致他们的研究文章(如思辨性的论文)在如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的大学术背景


下难以发表,而且在成为新教师后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社会工作研究人才教育,又是导致社会工作专业陷入不良发展循环的因素之一。

由于国情和专业发展历史的差异,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很多西方国家的情况有较大不同。但国外的某些经验,可能对改善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发展困局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以美国为例,首先,社会工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一般高校都有独立的社工院系,再好一点的社会工作学院则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师资和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和评估机构(即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英文名为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简称CSWE会对各个开设社工专业本科和硕士的项目进行评估,且每8年要重新评估一次,以确保社会工作学院内部的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且达到CSWE对社工学生要求具备的核心专业胜任力(Social Work Core Competencies)的要求。因此,社会工作学生在自己学院里面选课就基本能实现专业学习目标,而不用专门跑外系去选课,除非出于个人兴趣。再次,博士点的设置相对比较灵活。社工博士点的设置跟各个院校的专业师资有关,只要自己院系达到博士培养的能力,就可以招收博士生。最后,博导资格不用经过评审。能否成为博导,跟职称无关,只要具有博士学位,就自动获得博导资格,不需要谁来评审。但是,能不能成为事实博导,通常取决于该教师是否有课题和研究经费来支持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以及是否有学生申请成为自己的学生。因此,即使是刚毕业的助理教授或者非终身制的教师,也可以带博士生。由于某些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换代,往往刚毕业的博士掌握了最新的方法,那么这种灵活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和博导资格免评审情况,不仅能让新招的博士生有机会向老教授学习经典的理论与方法,也有机会接受掌握最新或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与动向的年轻教师的指导与训练,促进了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博士人才的培养,进而为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人才。

当然,美国的国情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跟我国不一样,因此,在比较和借鉴的同时,不能盲目照搬,而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酌情调整,取长补短,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在国家层面,应适当调整学科结构,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争取尽早把社会工作从社会学分类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博士自主招生资格的一级学科。在高校层面,改革博导制度,适度放宽博导资格标准,让更多真正有能力培养博士生的教师加入到博士生培养队伍中来。此外,开设社会工作博士点的高校应成立社会工作博士教育联盟/协会,通过联盟/协会的平台,制定和完善适用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工作博士人才培养标准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博士教育水平。在教师层面,博导资格是终身制,但每年招生应采用灵活制。有能力有“市场”就招学生,没有能力就暂停招,而不是固定的博导每年招生,导致有些博导没有精力去指导学生的研究,从而影响下一代博士生培养质量。在学生层面,尽量聚焦于自己的兴趣,开展博士研究,这样做起来才更有动力。做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兴趣很重要。此外,之前提到的国家,高校以及博导方面的改变是不可控的,有些也可能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但是有一点是博士生当下能做的,那就是在读博士期间尽量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掌握不同的方法就相当于拥有可以解决不同问题的工具,拥有的工具越多,将来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才能越有效地解决,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作者简介:吴世友(1983—),男,江西永新人,博士研究生,助理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社会工作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fcec18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