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感的内涵——从“君子三乐”看“民心所向” 摘要:“君子三乐”一直作为孟子的关于人的个人修养方面而提出,但是,“三乐”亦是百姓的生活愿望,以此为出发点,可挖掘出民心所向,从而使得政府的工作有一个依据。所以,“君子三乐”又可以延伸为孟子的“三民主义”,也是现在社会提升幸福指数的着眼点。 关键词:君子三乐 民生 民知 民智幸福感 “近段时期以来,围绕众多民生热点议题,中央高层密集开会部署、视察调研。其中,“落实”成为热门词汇。分析指出,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高层如此频密地将“落实”放在突出位置,令人关注。”这是在中国青年网上看到的一段文字。2011年的“两会”把民生问题再次作为重大问题给提出来,这说明政府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可贵的是,已经关注到了“落实”二字。 本文将以孟子的“君子三乐”为出发点,来说明百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即主体幸福感的全面内容,希望给予政府现行的民生工作一些着力点。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认为能够以仁政来统一天下,是君子的最高理想,能够实现们当然是最大的快乐。但是作为君子(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想成为君子的普通百姓),还有三乐,三乐的达成,便是顺了民心,便是达到幸福状态了。 一、“君子三乐”:孟子的“三民主义” (一)民生——保民 在第一“乐”中,体现的是最基本的、实实在在的快乐:父母兄弟等亲人安康,即百姓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有人称之为“食色之乐”。在孟子看来,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有所养。民有所养,就是百姓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这并不是说要政府自己去养活人民,而是保证人民的生产,由人民自己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和提高生活质量。而人民自己养活自己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使民有恒产”。 由于“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故农民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有了恒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趋而之善。”关于“制民之产”,孟子还提出了他的设计方案:“井田制”!有恒产之后,孟子还有使民有所养的具体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 憾,王道之始也。” 2.民有所保。民有所保就是百姓希望自己的生产生活都有保障,实现安居乐业。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存有保障,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态度上。崇尚和平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孟子道出了人民心声:“春秋无义战”、统治者应该“亲亲而仁民”,同时也指出,如果正义的战争可以使百姓免于疾苦,也是可以发动的。这样就从外部环境上保护了人民。另一方面是生产有保障,就需要轻徭薄赋,这也是富民的重要条件。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百姓既希望统治阶级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又希望执政者轻赋节用,“取民有制”,才能使人民收入增加,达到富民。 (二)民知——尊民 第二“乐”的意思是说,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这表现在两个领域内: 1.领域一: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人人都希望是一个诚信社会中的真诚交往,没有欺诈瞒骗,即孟子在“信”中所强调的“思诚者人之道”。 2.领域二:人民与执政党之间。人民既希望知道执政者的建设意图,又希望执政阶层听取民意,从而贯彻民意。这就是江城子所说的“民知与使民知”。要达到这二者的互动,孟子提出了他的创造性意见,他以周文王建灵台为例,希望治国者“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另外,在选贤方面,他认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所以,用人,要以人民为重,选拔的方法便是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民意并实地考察。这是尊重人民意愿最深刻的体现。 (三)民智——善民 百姓的幸福还体现在自身有一定的知识,以及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这跟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一般人而论,必须有饭吃、有房屋住,即使灾荒年景也不至于饿死于沟壑之中,所以前两乐达到之后,便开始实施教育。孟子认为要施行“善教”,这样,教育与道德联系了起来。“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1.善待。即要推恩于民,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姓希望统治者可以对待百姓跟对待他们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样。这对于我们现实社会的意义来说,一国的执政阶层的神圣职责是服务,服务于天下的每一个人。 2.善教。《孟子·离娄上》载孟子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 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尽心上》有云:“善政民畏之,善教人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对民施行的教化便是仁义,即进行道德宣扬,使百姓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 二、“君子三乐”的启示:尊重个体的民本理念 (一)幸福需要回归于民众的一般生活。 孟子认为,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然后才是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国家、政府、执政党等的一切言行、政策、治国大法必须充分尊重个人的,从个人出发并最终回归到个人。而回归到个人最基本的就是回归到民众的一般生活,解决百姓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两会期间,又重申了人民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分别是:养老保险、依法拆迁、反腐倡廉、调控房价、贫富差距、就业问题、司法公正、医疗改革、教育公平、民主监督。这十个方面,包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幸福指数提高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二)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实现的前提,利与义可以协调。 在孟子看来,只有个人利益才是最实在、最具体、最能体现人间道德的利益。于是,个人利益既是不仅是社会利益的出发点,又是社会利益的最终目标。国家只有增进个人利益,不仅为一国的百姓服务,还要全面维护老百姓的劳动付出、保障百姓的生存环境,百姓才会回报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要求百姓与政府加强沟通,了解双方的意向。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得以发展的途径。 造福民生是恰到实处的民生,是恰到时候的民生。只有政府在民生的具体内容上找到立足点,才可以事半功倍,才可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幸福指数自然就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选自《君子·尽心下》. [2]选自《梁惠王上》第三章. [3]选自《尽心上》第二十三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2e72ac852458fb760b56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