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的时期是二战后。引起人口数量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新增人口数量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如德国、俄罗斯、匈牙利、乌克兰等,死亡率较高,原因是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以上。老龄化出现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和人均寿命延长。 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已进入现代型的发展中国家韩国、中国、新加坡 (亚洲)、 古巴、乌拉圭(拉美)等。 4、练习册课后强化作业P2 第13题(一定要看 判断三角形坐标图) (1)0—14岁人口比重:A为15%, B为30% (2)A国: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采取的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按经济发展水平,A国属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B国: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的压力,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采取的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国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5、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分析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时重点考虑人口迁移,预测西藏人口发展时重点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到美国讲学不属于人口迁移,去外地上中学属于人口迁移。 6、二战以来国际人口迁移方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科威特成为人口迁入区主要原因是石油资源的开发,由人口迁入区变为迁出区的是拉丁美洲。当前我国(发展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英国(发达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 7、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等。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有计划、有组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特点:自发性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的流量较大,迁移的方向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是(1)开发资源;(2)开展边境贸易。 7、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民工潮”的原因:东部沿海 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迁出地)的积极影响(1)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合理开发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收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农民工对城市(迁入地)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消极影响——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崛起的移民性城市有 深圳、 珠海,它们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8、二战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主要原因是:(1)因气候等因素引起;(2)受新资源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吸引。美国本土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南部 “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1)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西部和南部气候温暖,为阳光地带;(2)东北部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日本国内人口迁移方向:由中部向南北两侧迁移,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方向:由西部(欧洲部分)向东部(亚洲部分)迁移,德国国内人口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 9、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正 相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地球适 合供养多少人口是由人口合理容量来反映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环境人 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是依据土地资源作出的估计。我国 目前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1)人口 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2)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 碱化)和土地污染。 解决人口与耕地矛盾的途径:(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2)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 和单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淡水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我国工农业生产受缺水威胁 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现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 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0c25f0f90f76c661371a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