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

时间:2023-02-04 11:2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高校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

作者: 王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要:高校扩招后,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日益扩大,贫困生规模也相应增长较快。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单纯的输血型资助模式存在较多不利之处,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造血型资助模式有其必要性与重要功能,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新尝试,是高校贫困生工作值得探索的一个新领域。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贫困生;公益劳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22-02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是国家、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相对完善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高校设置的奖助学金以及社会提供的奖助学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使劳动人民真正受益。现有的资助模式多有诟病,结合我国社会、高校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组织贫困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同时也是尝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劳动教育

一、高校受资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必要性

1.在不断完善的资助体系下,高校受助学生群体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随着我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资助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资助的金额也在有序增长。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获取同等权利,实现机会平等,而资助一旦成为免费午餐,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资助本身能够起到的作用,如激励、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思想淡化,甚至对于其他弱势群体出现冷漠对待的现象。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1]。资助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可是很多贫困生习惯了单纯的领取资助,并理解为自己的权利,很少问及自己是否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在调查中,不少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在谈及自己的理想与打算时,很少有人愿意到贫困的地方去创业,认为自己付出辛勤努力获取好的成绩就应该享受好的工作待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能够改变自己贫困生面貌的最好方式,很少考虑国家与集体的需要,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在高校,每年国家奖助学金认定工作中,辅导员与班主任总是存在很多的困惑,奖助学金的评定也存在很多困境:由于生源地较远,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全面、真实的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状况,即使在评定程序正常有效的状态下,不同程度的存在评定结果不公的现象,可见,部分大学生诚信等价值观念的扭曲。

2.受助贫困生群体普遍存在能力欠缺、学习无目的、考试过关就行的心态。从社会学度来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更多的是机会、能力、信息的缺乏。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从小得到的教育资源有限,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欠缺,在众多的正常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在大学提供的展示舞台上,更加凸显了能力的不足。他们或内向、或偏狭、或腼腆,开展公益劳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贫困生与人交往、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在公益劳动中体会与培养自己所得与付出,培养回馈社会、延续爱心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不是把钱送到贫困生手中解决其吃穿问题,而是要通过帮助其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其终生受益。”[2]助学金工作不能


满足于把钱发到学生手中,要充分发挥公益劳动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而在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不再存在机会与信息的缺乏时,自身的惰性却成为最难克服的敌人。据一份省级师范学校数学专业近几年做家教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推行国家助学金之前,平均50人的班级,带数学教的学生数有近一半,在评定助学金之后,这个数字下降为10人以下。辛苦一学期的家教抵不上助学金的金额,每年凭借贫困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贫困生自力更生的能力,甚至出现了拿钱睡觉、不思进取的现象。如何促使贫困生群体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已成为院系学风建设的难点。借助劳动教育,熏陶感化贫困学生,使他们明白劳动对身心的重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院系学风建设。

3.各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外兼职鱼龙混杂可靠性低,高校提供的公益劳动能更好的保障贫困学生的权益。在各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集中在食堂、图书馆,或是各院系保洁员等,数量非常有限,而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数却是逐年增长的。仅靠勤工助学提供的岗位很难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大部分贫困学生因为能力的欠缺,只能在节假日期间从事简单的传单散发、商铺移动广告等兼职,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兼职岗位,即使有些兼职提供机会,但是不乏欺骗事件的发生,或劳动报酬存在拖欠。受资助的学生更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或者由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公益劳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很多高校实行后勤物业化,教学楼、实验室等的卫生交由物业公司打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管理力量的压力,但是也造成了勤工助学岗位的流失。所以,高校可以与物业公司合作,安排部分公益劳动岗位,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企业的机会,也有助于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磨练性格。

二、开展公益劳动的重要功能

1.可以弥补高校资助体系发挥作用的不足之处,促进学风建设。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是通过直接给予物质的形式,解决贫困生在衣食方面的短期困难。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忽视领取助学金贫困生的自尊与尊严。“要注意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3]义务支教、社区养老、助残等劳动形式,带领他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体验人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尊重。在体验多于说教之后,学生更能自主的投入学习,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自己的处境,而是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真正摆脱周围环境或自我心灵中自我困惑的不良因素。争取班级1/3的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专业知识,引导他们如何以专业学习取得职业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方向在于自己的正确努力劳动,由此来促进院系学风建设,事半功倍。

2.帮助受助学生全面而有效地提升能力。从大一新生进入校园开始,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几乎都是能力较强学生的舞台。学校中略带有功利性的活动,使得有限的机会集中在少数佼佼者手中,真正给贫困生锻炼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是埋头学习不问世事,就是消沉应对地成为观众。如何提供合适的舞台给他们,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他们不是天生能力的欠缺,而是缺乏锻炼的机会、鼓励的掌声、肯定的眼神。通过公益劳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提供一个舞台,锻炼一批人。通过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工作能力的欠缺,从而结合实际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成熟理智的心态与精神的改变是与公益劳动的成功开展相伴随的,只有通过切实地日常生活劳动感受,贫困生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敢于参加集体活动,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才会自发的形成“在物质上受助者,但在精神上是资助者;今天是受助者,明天是资助者”的感恩心态。由内而外的塑造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教育与培养。

3.受助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是缓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尝试举措。“据全国老龄办一项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10月,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4573fd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