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究 作者:马歆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方式的转变,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短缺。民办型应用技术性大学在此背景下不断开拓办学思路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分析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以此发掘出更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专业 校企合作 一、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位于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数量的国家前列,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深受各國人民的喜爱。但伴随着经济贸易方式转变的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产生不同程度的短缺,使得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对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来说,培养出具有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了首要目标。其中,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其领域紧密关联新型经济发展形势,其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更需要改进。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技术性外贸人才尤为重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正逐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但大部分采用的是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后,小批量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配合完成实习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虽然这种方式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看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1.专业建设完成效果不理想。较前几年相比,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逐步增加。部分高校还与企业一起建立特定专业的特色班级,以武汉东湖学院为例,其通信工程专业设置了大唐移动实验班,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了用友集团新道定向班。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能找到部分合作的企业进行对接,但整体专业建设完成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外贸业务不同于内销贸易,由于客户群体相对较小,很多企业对于外贸部门进行严格保密。即使学生能够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也很难接触到订单相关的信息,更难以进行实务操作,其实习更多停留在观摩阶段。另一方面,外贸工作岗位数量少,学生在外贸公司实习期间多半被安排在其他相关联岗位。以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全部员工约900余人,其中外贸部员工18人,而真正涉及外贸实务的人员仅5人。根据武汉金牛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校园招聘信息,全公司岗位招聘100名应届毕业生,但外贸部招聘仅占2名。 2.专业人员培养稳定性不强。目前,校企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高校会将部分专业课程授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讲授,而该专业学生也能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学习。虽然政府已经鼓励各用人单位加强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并没有明确的条款或法案来进行约束,各大招聘信息中都要求应聘人员需要具有相关行业从事经验,学生也很难实现将校企合作的实习转换为就业。以企业的角度来看,获取人才的途径广泛,而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前期准备多,而且应届毕业生流动性较大,对于外贸公司来说并不利于对员工的稳定培养。高频次的外贸人员流动,新老员工之间的交接会给公司业务的持续运作带来极大阻力。 3.校企合作双方供需不平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波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部分出口产品的贸易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传统制造业对于外贸实务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步降低,因而相关专业人员需求数量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递减。高校相对于企业来说,受到市场发展需求产生的波动变化会相对滞后,学校的教学计划不能及时的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步。时常会发生企业有特定人才需求时,学生因理论学习课程限制无法进入企业;等到学生完成理论学习需要实习岗位时,企业岗位需求已经产生变化,最终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无法长期合作。 三、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1.协同“双师”交互顶岗,加深校企信任程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体现在将学生送往企业进行实践与体验,虽然挂上了校企合作的名头,但真实的校企互助收益较小。实际上,除了学校的学生需求实习岗位,企业的培训方面同样需求专业的培训教师。结合在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挂职锻炼情况发现,该公司每年有固定的支出用于聘请培训讲师来完成相关课程,但员工的反应效果甚微。部分员工反应每年过来授课的老师讲授的内容相似,表示更希望听到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教师进行培训。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更多的沟通,除了把学生送到企业的岗位上进行实习,还可以将教师送往企业进行专业顶岗,以此满足校企双方不同需求,教师在企业期间也能更多的接触到实务发展,将所见案例运用于实际教学。如武汉东湖学院,每年都安排约30名一线的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的企业中完成为期6个月的挂职锻炼,期间教师的素养也能得到提高,甚至发掘出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扩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2.协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更新人才需求。为了培养出更适应企业需要的新型技术型人才,学校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教师和外贸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会议。通过座谈会了解到企业需要学生具有的能力以及教师应该讲授的知识。根据武汉东湖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经历表示,在毕业后进入外贸企业工作发现很多小型的外贸公司需要由外贸人员负责编辑和制作产品目录,其中就设置到摄影和制图的技能。而对于早先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涉及到摄影方面的课程,而制图软件更是鲜有学生了解。再了解实际情况后,其专业相关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对于这类非专业课必修的内容以微课程形式进行讲授,包括对于外贸人员如何对产品进行摄影和如何运用基本制图软件进行图册制作。同时,在校企协同合作中学校也可以将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拿给企业管理人员查看,邀请企业人员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保持课程体系的更新以便培养出更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3.协同创办“专业”竞赛,加强人才发掘力度。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协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来进一步发掘有实力的学生,这将对企业和学校都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特定技能来寻找技术型学生择优培养;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学方式并且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的局面。如果学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拥有政府的支持,可以更大力度的让学生进行技术型技能的锻炼。以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为例,当地政府为了推行直饮水系统,将该校区建设权限交给学校,学校则结合了不同的企业合作单位作为支持,鼓励各专业学生进行参与。其中广告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负责直饮水系统的产品推广,艺术和建筑专业的同学负责外形和产品设计,最终校区内的直饮水系统都来自于应届生的设计。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中也发现了部分优秀学生,再毕业后进入单位工作,对于参与过该项目的学生也表示看到学校的直饮水系统会有自豪感,也得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实务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杨琴.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模式研究——以邵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7,4(33):144-145. [2]任大鹏.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陕西教育(高教),2017,(03):15+18. [3]赵月.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探析[J]. 商,2015,(41):112. 作者简介:马歆(1988.10—)女。湖北武汉人。助教。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48690b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