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新一辈

时间:2023-02-03 23:2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中国改革开放30,2010年“80后”步入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简单地说,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30,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云:“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何谓“少年中国”?梁公在《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中国”有过详细的阐释,“欧洲列强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面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国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如今的“中国少年”,他们出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之始的上世纪80年代,自命不凡的独生子女一代刚刚进入30,就开始感到了没有兄弟姐妹的现实压力。

,,⋯⋯但同时,他们也是最能体现改革开放特征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强调独特个性、平等意识和权利观念;热心公益事业,更具自觉的环保意识;直率的情感表露方式,反对形式主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毫无疑问,未来的中国将由80后”主导,据不完全统计,出生在1980年至1989年的人,其群体已将近3亿!他们作为社会中坚无疑也会“大红大紫”,他们将有能力用手中的公民权去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现状,重建一套有“80后”特质的新秩序。未来中国的新秩序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才是我们关注“80后”的根本动因。

编者按:

80后”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术语。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生于1980年―1989年的广大人群的一种称谓。在“80后”这个概念被广泛接受之前,一些学者曾使用过另外一些概念来描述这些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生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群体,如“第五代人”(武俊平,1998;杨雄等,2001),这是沿习“第四代人”后的一种提法;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是对青年的一种实描;“新人类”或“新新人类”(谢昌逵等,2002),这是部分学者和青年刊物参照日本“新人类”的一种自我宣示。80后”这个词,1993年就出现过,最早引起注意是在2001年网络论坛中,指的是一批活跃于网络论坛的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2003年开始,80后”的所指发生了变化,它更多指的是一批被商业运作出来的生于1980年以后的年轻写手。2003年到2004年底,随着“80后作家”的批量涌现,以及《时代周刊》把这群青年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80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在各类媒体上迅速流传,并被高频率使用,衍生出不少话题。

80后”青年正全面踏入社会,进入就业创业、婚姻生育、闲暇消费和社会参与的高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担纲者。

80后”青年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他们已经走上当今时代的前台,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形成了自己的职场新特征。

首先,80后”青年一踏入劳动力市场,迎接他们的就是“自主择业”的就业理念、就业


政策和就业方式。我国青年就业政策的演变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统包统分”阶段;1993年到1999年由“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2000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自主择业”作为一种先于他们存在的社会生活现实,已经成为“80后”青年一种认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80后”青年在职业选择上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跳槽”行为更加普遍,更加注重“跳槽”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作用。而“跳槽”是再次择业,是职业流动速度和程度加快的表,是社会开放度不断增大的必然结果。调查显示,明确表示“没有变换过”工作岗位(即没有“跳过槽”)的“80后”青年占44.7%, “变换过”工作岗位(即“跳过槽”)的人占38.1%;在“跳过槽”的人中, “跳槽”一次的占22.9%,二次的占36.9%,三次的占23.1%,四次及以上的占10.6%。对于“跳槽”的主要原因,80后”青年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现有工作“难以实现自身价值”(29.2%),第二位的是“单位效益不好”(21.5%),其他依次是“对工作不感兴趣” (18.1%)“单位管理不科学 (17.6%)和“单位激励机制不合理”(13.5%)

第三,可以说“80后”青年是我国推广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最大受益者和亲身实践者。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欧美国家逐步形成,并较好地应用于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引入到国内。调查结果表明,93.1%80后”青年知晓职业生涯规划,89.1%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过思考;“已经制订”(10.5%)和“正在设计和完善”(55.0%)职业生涯规划的“80后”青年占65.5%,其中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得“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2.9%51.4%。可见,多数“80后”青年目前的工作已是其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出方向明确的新历程。

80后”青年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在形成了自己的职场新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他们敢于竞争,但却同样有人持有“认命”的思想;他们自我评价较高,却存在公共场合怯场的短板;他们一边有人雄心大志一边有人眼高手低„„

总体而言,80后”职场青年能够较好地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但一些人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他们具有较浓厚的工作兴趣和较积极的工作态度,但部分人缺乏攻艰克难的勇气和毅;他们大都形成了相对融洽的职业人际关系,表现出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但吃苦耐劳等“情商”水平较弱。(本文部分摘自《80后”青年职场状况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作者:邓希泉,杨长征, 李广文)(辑文|80后”青年正全面踏入社会,进入就业创业、婚姻生育、闲暇消费和社会参与的高峰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担纲者。 80后”青年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他们已经走上当今时代的前台,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形成了自己的职场新特征。

首先,80后”青年一踏入劳动力市场,迎接他们的就是“自主择业”的就业理念、就业政策和就业方式。我国青年就业政策的演变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统包统分”阶段;1993年到1999年由“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2000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自主择业”作为一种先于他们存在的社会生活现实,已经成为“80后”青年一种认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80后”青年在职业选择上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跳槽”行为更加普遍,更加注重“跳槽”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作用。而“跳槽”是再次择业,是职业流动速度和程度加快的表,是社会开放度不断增大的必然结果。调查显示,明确表示“没有变换过”工作岗位(即没有“跳过槽”)的“80后”青年占44.7%, “变换过”工作岗位(即“跳过槽”)的人占38.1%;在“跳过槽”的人中, “跳槽”一次的占22.9%,二次的占36.9%,三次的占23.1%,四次及以上的占10.6%。对于“跳槽”的主要原因,80后”青年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现有工作“难以实现自身价值”(29.2%),第二位的是“单位效益不好”(21.5%),其他依次是“对工作不感兴趣” (18.1%)“单位管理不科学 (17.6%)和“单位激励机制不合理”(13.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792a72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