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新视野——《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品后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汉语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新视野——《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品后 摘要:文章以史学观、方法观、多域观、实践观等四观为名,评述周荐教授新著《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一书的创获,该书精心收录作者十年间(2009-2019)所撰写的31篇关于汉语词汇学与词典学的专题研究论文,全书论题丰富,考证细致,结论精审,是近年来汉语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的一部上乘佳作。 《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是一部由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周荐先生精心结撰而成的关于汉语词汇学与词典学问题的学术论文集。作者周荐教授另兼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办公室秘书长、教育部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辞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等职。该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1月出版发行,其所收录的31篇专题论文,由周荐教授于2009-2019年间完成,并已悉数发表在国内外重要的语言学类学术刊物上。 品览全书,内容丰赡,读来使人受益满满。兹以“四观”为名,分述本书创获。 一、史学观:治学者先治史 本书首篇《新词语研究和新词语词典编纂六十年》(1-9页,下略作《新词语》),即展现了周荐教授“治学先治史”的学术史观思想。众所周知,作者早在1995年既已出版了汉语词汇学领域第一部史论专著——《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嗣后,于2006年将其扩展为《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为逾百篇(部)的词汇学论著进行公允的学术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张志毅先生曾就此评价作者的词汇学史论研究是“枕藉经史,以往鉴来,述远考近,揆古查今。”《新词语》作为开篇之选,立意深远,该文作者采用学术史观思想对新词语研究与新词语词典编纂60年(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日起计算)所具备的四大特征进行梳理:1.词条由对政治条目的过分关注到各类词语全方位发展;2.新词语词典的编纂由若干年一时段性向年度性逐渐过渡;3.新词语研制手段的更新——电脑、网络、网站、评选和监测;4.未来研究走向的预期。作者在检视新词语研究未来预期时直言“以更开放的思维面对新词语,恐怕是未来需要我们着力考虑的问题。”(8页)“‘中国梦’,要经我们全体辞书人之手具化为中国的‘辞书强国’梦”(8页),则紧扣时代主题,彰显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二、方法观:比较间显殊同 “《〈两岸语文工具书四字条目收立比较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观照〈新编“国语”日报辞典〉》《〈国语辞典〉和〈现汉〉收条、释义等问题例析》《雅俗词语分类与词典编纂——以海峡两岸两部语文词典的收条为例》”等几篇专论则全面运用比较方法,对两岸辞书进行微观的多视角比较研究。比较之法乃科学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会揭示事物间彼此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按范围划分,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可辖语内比较(一种语言)与语际比较(多语言)。以《〈国语辞典〉和〈现汉〉收条、释义等问题例析》(31-34页)一文为例,作者以黎锦熙先生于1936-1945年主持编纂的《国语辞典》(下略作《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全面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受《国语》所影响海峡两岸词典人在20世纪中叶后各自所编纂的《重编国语辞典》与《现汉》之差异。具体而言,作者通过微观比较“嘬”字头等收条发现,《重编》收条可谓古今兼收(“嘬嚃、嘬炙、嘬嘬”),而“《现汉》所收词条以在现代能够使用或出现为原则,绝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特别是绝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词,一般不予阑入。”(32页)仍以“嘬”为例,《现汉》所收“嘬”字头,“一读chuài,一读zuō。前者只释字义“咬;吃”,而未有词目跟出,后者出词条为北京口语词‘嘬瘪子’。”(32页)比较方法在微观描写中的全面运用,既增强了该文实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也一目了然地揭示了两岸词典在收条上的微殊。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语言微现象进行精琢细雕,全书随处可见。 三、多域观:融海峡通两岸 本书在研究问题的视域上,纵横交错,从时空两个维度看,既兼顾共时与历时,又贯通海峡两岸多个言语社区。作者在处理语料时的驾轻就熟,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专业学养及广博的知识储备。如在专题讨论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岛’语文生态一瞥》(243-252页)中,作者采用学术随笔的方式探讨了在中国台湾出现的几则语文生活问题。如“文字问题”,“在台湾,文字的混乱不仅在于拼音,也在于汉字本身……例如‘台湾’的‘台’,虽有岛内学者撰文指出‘台’字不确,应写作‘臺’,但政府机关、学术团体、大街小巷还是或写作‘臺’或写作‘台’,未有规范看来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岛内如不加以明确规范,‘臺湾’‘台湾’大概还会错杂使用下去的。”(246-247页)透过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去探寻其后所蕴涵的语言学本质,则彰显了作者身为语言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问题的先导意识。此外,本书亦收有《澳门公交报站语言次序一议》等多篇讨论澳门语言生活的专论,则从另一侧面突显了作者自2008年起在澳门理工学院执教后对当地语言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本书除对澳门语言生活进行多视角论述外,对澳门出版事业亦有所涉猎,如《从澳门出版印刷业和书肆的今昔看语言服务问题》(276-282页)一文,即从1557年葡人向明政府取得居住权论起,结合澳门出版业、印刷业及书肆业今昔对比,探讨了澳门的语言服务问题。当然,也有在共时平面讨论汉语词汇新生现象变化的研究,如《从当代流行语看社会文化变迁》一文,即在研析当代汉语流行语变迁的过程中,考辨其与网络词语、潮语、新旧词语等之异同。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在论及海峡两岸多地言语社区的各种语言现象时,高见迭出,鞭辟入里。 四、实践观:重时代讲应用 从严肃的学术研究回归到大众的语言应用,关注语言生活,普及语文知识,理当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语言学家反哺社会回馈大众的至高理想与学术追求。老一辈语言学家如陈原、吕叔湘、周有光等先贤们在普及大众语文知识方面都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从他们为普及语文知识所撰述的《在语词的密林里》《语文常谈》《语文杂记》《语文闲谈》等随笔类论著即可见一斑)。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各项事业都迈入了新阶段,语言文字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当下语言文字应用似可从以下诸方面着力考虑:语言政策的制定、语言规划的布局、语言服务的推广、语言教育的落实等。作者既关注当下全民语文生活,又善于捕捉时代语言热点,为本书所严选的多篇论文都极好地诠释了作者“学以致用”的悠悠赤子之心与拳拳报国之谊。如《新时代推普:助力中华文化一统、社会和谐昌盛》(291-301页)及论述“语言规划”的《两岸语言规划问题阐微》(159-173页),“语言服务”的《语言服务的匡救性与社会和谐》(235-242页)、《从“语联网”想到的澳门社会的语言服务问题》(253-259)等篇目,皆彰显了作者身为当代学人对学术反哺社会的新时代主人翁精神及深厚的学术洞察力。 本书中作者另收有多篇涉及词语雅俗的论述,读来也令人获益良多。如《雅俗殊途,美文同归》(203-214页)一文,即在对古人关于汉语词汇雅俗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之上,对当代汉语词汇尤其是海峡两岸不同言语社区的词汇雅俗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并客观地指出“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语在雅俗上呈现出一些差异,是汉语中古-近代-现代发展史中自然而然出现的现象,与两岸词语共有的成分相比,它仅仅是次要的内容。”(213页)展望未来,作者“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因社区分割而形成的差异将会逐渐消失,因为汉语毕竟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十几亿人共有的母语,它的词语是十几亿人民共有的、须臾不可离开的资源和财富。” 作者除着力探讨汉语词汇形音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诸问题外,将研究视角进一步延伸,在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代热点的同时,将词汇与地域、词汇与社会、词汇与文化、词汇与教育、词汇与修辞等语言系统外部的大门打开,则为我们呈现了词汇百花园中另一番更为壮丽的景致。故此,著名语言学家郑锦全先生在为本书所作序言中不无亲切地讲到,“也许这本专书之后,周老师会出版一本修辞学的书,以引导我们学好待人接物的美好语言。” 以上略以“四观”为名,分而述之,仓猝于此,姑为抛砖引玉之言,祈望各位贤达能在反复品读原著过程中汲取更多养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9130b9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