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锲而不舍的历史故事 - 5068儿童网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研究如火如荼。而荀子便是其中一位出色的学问家,他认为学习应该保持锲而不舍的态度,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锲而不舍的故事由来,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锲而不舍的成语解释 锲而不舍 拼音: 近义词: 用法: 解释: 出处: 例子: qiè ér bù shě 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简拼: 反义词: qebs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夫固谓一人~,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相关故事阅读:荀子游学 荀子,名况,赵国人,被人尊称为荀子或荀卿。荀子和孟子同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与孟子相比,荀子所学更“杂”,他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子百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是战国诸子学的集大成者。 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天下的文化、学术中心。稷,是齐国都城临淄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学宫,就是由齐国国君设立,建于临淄稷门附近的一所高等学府。该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都曾大力予以扩建。在其兴盛时期,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学者多达千人左右,涵盖了当时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如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各个学派。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环渊、荀况等人都是有名的稷下先生。 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这些学者互相争辩、诘难,取长补短,是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范。 早在荀子少年时,他就曾出游齐国,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后来,齐湣王在位,不纳忠言,稷下先生多有离散,荀子也离开了齐国。 数十年后,年近五十、学有大成的荀子再次来到齐国讲学。此时,齐国是齐襄王在位,田骈等稷下先生大都已经去世,荀子成了年龄最长、资历最深的宗师。因为德高望重,荀子在此后三次被推举为稷下学宫的祭酒,成为稷下学宫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师。 在此期间,荀子利用休假的机会到秦、赵等国去转了一圈。在秦国考察访问时,他还与秦昭王就“儒者是否有益于国家”这一命题展开过一次辩论。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子,荀子便离开齐国,到了楚国。 在楚国,荀子被楚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后来,春申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自己的门人李园所杀,荀子随即也被罢了官。已经七老八十的荀子走不动也不想走了,便在兰陵安了家。 此后,荀子把他人生所余的精力都投入到着书立说当中。生活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51341d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