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困境

时间:2023-01-14 01:2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困境

李文蛟 121615010014



[摘要]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归为两大类:技术问题和价

值与伦理问题。其中,技术问题是相对客观、明确、易于把握的,而价值和伦理问题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往往模棱两可和难于把握,能否恰当处理价值与伦理问题也就成为决定实务工作成败的关键。国内外学术界曾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做过不少探讨。社会工作伦理应该与特定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也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研究发现,有些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观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经历一个“转移”过程,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社会工作的运用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 社会工作,价值观,伦理



虽然近年来社会工作的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呈现蓬勃繁荣景象,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厦门等城市,均有了社会工作的试点专业岗位,并且可以预期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将会更加成熟,职业化进程也将更加迅速。但是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实践的角度,距离西方社会的专业社会工作都还有一定差距。不可以忽视的是,社会工作在中国作为一种西方的舶来品,它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所以发展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而在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社工价值观和伦理困境。

与其他西方文化的舶来品相比,社会工作有其重要的特点,即价值在社会工作中有重要作用 社工专业是背负着价值重担的专业 这种状况的造成,一方面是这个专业的宗教起源有关,另一方面是从事这个专业比较强烈的道德自律和价值承担有关。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概述及历史渊源

价值是哲学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价值观是价值的系统化 ,是概括性的、对期望事务带有情感色彩、有历史起源与经验基础、被一群体共同认定同时也模塑群体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工作而言 ,其宗教起源和它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界定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其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所秉持的一套人类本质的未经验证 ( 或不可能验证 ) 的信念,这种信念之所以独特,不在于它与其他领域的价值含义有多大区别,而是社会工作为了实现其专业目标,从中挑选出一组符合专业特性的信念,作为实践的前提和根据。一句话,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一套关于人类福利、公平、公正、尊严、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理念。而所谓伦理是指专业中成员们行为的规则与标准。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团体的讨论,形成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决定工作人员应该做些什么。经由专业守则或公约制定,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用来指导专业行为的道德标准。

作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从它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轨迹来考察,不难看出它具有深深的西方社会文明的烙印。信仰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是西方文化核心的价值理念。因社会工作本身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走向专业化的过程,所以其价值观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早期的宗教引导社会福利,以利他主义精神为宗旨,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到后来文艺复兴后,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人成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又大大地张扬了


人道主义精神, 它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认为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这种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大大促进了慈善活动和助人活动的发展。最后,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丛生,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应运而生,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需要代理人来推行,社会工作者就担当了这一重任,并且逐渐发展壮大。

社会工作伦理最早要追溯于玛丽·里士满在1920年为社会个案工作者制定的伦理守则试行草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几个地方和全国性团体拟定出了伦理守则草案。美国家庭社会工作组织协会1923年准备了一个详尽的伦理守则草案,但是没有被采用,该草案38的段落中的许多内容至今仍然适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所有的大型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发生了历史性的合并,几乎在合并的同时,拟定了一个新的专业伦理守则的工作就已经起步,但是直到1960年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代表才采纳了新的一套伦理守则——《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这个专业伦理守则在以后经过不断的修改,最终成为了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守则。

由于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又没有多少社会工作方面的实践和实务经验,所以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基本上参照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其价值观必然根植于西方社会价值观,它是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延续、近代价值观的缩影、代价值观的提升。

二、中国文化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实务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国家,其社会有很深的思想渊源,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有着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作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如果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完全参照西方的一些专业伦理守则来处理问题,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这里就中国文化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实务产生的影响举几个例子。 1】专业界限问题

作为一名中国人都知道,几乎所有人都非常看重面子,人与人之间互相送礼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知恩投报”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礼貌、美德。所以“不欠别人的人情债”、“给人送礼时表示自己对别人的谢意”、“给人送礼可以换来别人对自己更好的照顾”等观念在中国人思想中广泛存在。但是案主或者案主家人送礼,对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社会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问题。不接受案主或者家人的送礼,很可能会使案主或者家人认为社会工作人员看不起他们,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关系得建立;但接受案主或者家人的送礼又势必会引起日后服务上的一些困扰。 2】社会正义问题

依照社会正义的原则,举发同事或者上级领导不合专业守则或者不法的行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得事情。从我国的历史文化来看,当遇到一些不平的事情,多半是自己私下口头抱怨一下,有的甚至连口头抱怨也省了就是逆来顺受。这样势必会损害一部分案主的利益。

3】权威问题

中国人习惯于服从权威且有较强的所谓“认命”的思想,对在政府部门或者等级、职位明显的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人员,当案主出现某些问题时往往会习惯于只是安抚案主的情绪,要求案主接受现状。这些工作人员一般是习惯于选择改变他们可以比较好控制的案主,而不是去改变某些不合理政策、不合理体制。 三、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一些思考

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曾指出:“本土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种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本土和本土性的组合。“本土”由外而内的动作,是本土化的前提,而“本土性”是“本土化”的结果。社会工作是一种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97777427284b73f24250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