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材施教含义的理解 因材施教是教师的常用语,但是大家都是笼统这么一说,其内涵比较模糊。本人从教育二十余年,依据本人教育教学经验,谈一谈对因材施教含义的理解。 所谓因材施教,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学习指导(智力方面的因材施教)。 学生智力,既有水平的高低不同(如智商),也有智力类型的不同。记忆力和记忆方式不同,接受信息的主要窗口不同(有人主要靠眼睛,有人喜欢用耳朵,有人喜欢用动作),处理信息的模式也不同,等等。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用最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来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应该尽量少一点(不可能完全没有)一刀切,多一点个别指点。 二、人格指导(非智力方面的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特点,教师在实行德育和美育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其特点。比如不能要求内向的孩子上课必须踊跃发言,不能要求一个文学少年放弃幻想,不能强求一个人生目标比较现实的孩子立刻树立远大理想,不能要求一个喜欢独处的孩子特别积极地参加群体活动,不能强迫一个爱哭的男生忍住眼泪,不能批评一个依恋父母的孩子是没出息,等等。当然,如果这些问题有可能妨碍他们的发展,能够加以引导和调整,但这种引导一定要从他们的特点出发,不能拿教师心目中的“标准好学生”做样板来剪裁之,尤其不能够教师的个人好恶为标准衡量学生。 三、职业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通盘考虑) 学生未来从事什么行业更有利于他的发展,他能生活得更快乐,同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贡献,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的智力类型不同,非智力因素不同,适合的行业也不同。让一个文学少年去做工程师,让一个有探究意识的人去流水线做重复动作,让一个不爱儿童的人去做小学教师,让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去做社会服务工作,让一个胆小的人去做消防队员,让一个读书坐不住的人必须当博士,让一个善于做买卖的人去搞研究,让一个喜欢大自然的人一辈子坐办公室,这对他们本人是不幸,对国家也是损失,甚至会造成社会不安定。现在教育家们经常研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校期间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比学习优秀的学生适合性更强?不是对上述问题很好的回答吗!其实就是智商和情商在不同阶段所起作用的结果所致。中小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日常观察和检测等手段,协助学生了解自我,中学(初二)以后,应该予以比较具体的指导。不一定非要确定某个具体的职业,起码要知道大致的职业方向。 回看我们当前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因材施教都是很薄弱的,说的多做的少,研究的多实施的少。我们的教育,几乎都是一刀切。这里当然有班级授课制和时间紧等困难,但我想,尽管没有这些困难,恐怕许多教师也还是做不到因材施教,证据是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常常都无法因材施教,由于他并不了解孩子,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诊断。因材施教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这些条件,尽管小班教学,尽管一对一的教学,他也还是老一套办法。所以,当务之急是对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则实行展开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把它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以便使我们的教师真正有点因材施教的实际行动,否则它就会流于口号,只有个别有天分的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实行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e12ee0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