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2 孟德尔遗传实验科学方法 1、简介孟德尔,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认识科学家的发展历程,起到激趣的作用。孟德尔(1822-1884)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于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1)作为学生,他出生贫寒、勤奋好学 1822年7月22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上小学和中学时,因为家境贫寒,他常常衣衫褴褛,忍饥挨饿。但他仍然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勤奋努力地学习。上大学是孟德尔妹妹特洛西亚把自己的嫁妆费拿出来,才使孟德尔交了学费。在大学里,孟德尔博览群书,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他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宽广了,为他以后从事遗传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孟德尔受到父母的熏陶,从小很喜爱植物。 (2)作为教师,他专心备课,认真教课 大学毕业以后,孟德尔就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书,教的是自然科学。他能专心备课,认真教课,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1843年,年方21岁的孟德尔进了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级中学任自然课教师,后来又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件展示豌豆及孟德尔研究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弄清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性状分离等概念。分析介绍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数据统计法,随机法,假设—演绎法(其五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导——实验检测——得出结论)。 3. 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动画演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后。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问题的提出必须严谨,科学,有层次,让学生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帮助了学生尽快的理解和掌握内容,。首先(1)作出假设: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现象所看到的高茎与矮茎是由某种物质来控制的即遗传因子。(2)设置问题:遗传因子有何特点? 遗传因子如何传递?】,进而引导学生画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解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的F1表现出高茎。 设问过渡:如何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3:1分离现象的呢?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和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其问题为“要解释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而且具有一定的分离比,你认为关键是什么?怎样验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测交实验法,直接验证F1产生的配子分离法。这个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假说演绎法,引导学生评价这两种方法,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因子的传递方式就可以了,但是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当时知识和技术的背景下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测交实验实际上就是检测他的推论。这个推论就是根据假说对测交实验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得到的论题——杂合子生成配子时具有成对关系的遗传因子分离,也就是测交实验结果所要证实的推论:F1究竟是不是杂合体(Dd)?(如果是杂合体,生成配子时具有成对关系的遗传因子果真分离吗?假说—演绎法的本质就体现在这一关键环节。 指导学生做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突破思维难点,归纳阐述分离规律的本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07f58a1a37f111f1855b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