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博伊斯和他的社会雕塑 作者:赵选宁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2期 摘要:约瑟夫·博伊斯是德国激浪派,偶发艺术,行为艺术家以及雕塑家,装置艺术家,图形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大量作品都基于人文主义,社会哲学和人类学的概念,并最终形成了他的社会雕塑的想法,为此他声称在塑造社会和政治方面具有创造性和参与性的作用。他的职业生涯的特点是公开辩论,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政治,环境,社会和长期的社会文化趋势。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響力的艺术家之一。 关键词:约瑟夫·博伊斯;激浪派;社会雕塑;创造性;参与性 1.故事的开始 随着1944年3月16日的一声巨响,博伊斯的飞机在在乌克兰境内兹纳缅卡市附近的克里米亚前线(Crimean Front)坠毁,随后的故事我们都已熟知:他被游牧的鞑靼部落救起,身上被包裹了毛毯和动物的脂肪以抵御严寒。虽然已无法证实这段陈述是否真实,毋庸置疑的是,毛毯和油脂成就了博伊斯日后最重要的艺术作品,这也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他有关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的想法。 但首先我要否定毛毯与油脂的各种象征意义,1983年博伊斯在德国Club 2的访谈节目上表示:“如果艺术背后的理论才是艺术本身的话,那我大可不必做能被感觉器官所接收的艺术品,写一些有逻辑的话就可以了。”这句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入口,博伊斯认为艺术的目标并不是为理性服务的,它不应该被理性的解释,比如问“这代表什么?”“这是什么意思?”相反的人们应该用感官充分的去感受,去渗透。 以《脂肪椅子(Fat Chair,1964)》为例,笔者在2017年参观英国利兹艺术博物馆(Leeds Art Gallery)的“艺术房间(Artist Room)”时,看到椅子上的脂肪已经融化至坍塌,而且相比于这件艺术品的首次展出时的情景,脂肪和椅子之间加上了一支温度计,于是观者明白,脂肪就是要化的。此时我们需要联想某个场景来更直观的体会:镜头锁定这件作品,加速1964到2017年至半分钟。我们会看到展馆内人流来往,脂肪不断溶化,其间的联系变得显而易见,人们在发出热量,脂肪也在发出热量。由此观者无需去思考脂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要做的是感受自己发出能量时与周围的联系,这种联系超越简单的因果关系,它产生一种“谐振”(Resonate),消解了主客体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想到了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俄倪索斯,以及尼采对醉的状态的进一步阐述:作为醉的现实,这一现实同样不重视个人的因素,甚至蓄意毁掉个人,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感解脱个人。我们细微的品味这一“神秘的统一感”,在每次身体上的运动,甚至是一呼一吸中,与融化的脂肪产生着共鸣。这种关系亦存在在他的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1965)》中,兔子化身为博伊斯的体外器官,他们通过一系列行为紧密相连,共同感受外部世界。通过人类对动植物的支配甚至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51fde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