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中的红旗渠精神

时间:2022-08-03 10:32:0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中的红旗渠精神

作者:胡运锋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6

要: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丰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红旗渠精神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因决定论,具体映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学说。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展开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旗渠精神;视域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265-03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曾指出: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深刻领会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拓展和深化红旗渠精神的研究视域,更好发挥红旗渠精神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1]。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这就是说,人产生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的人必须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其次,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他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3]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适应关系,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改造关系,通过人的能动改造,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本身不可能自发生成的客观对象,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红旗渠的修建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林州地处豫西北的太行山东麓,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全县500个村庄,历史上有300多个村庄人畜饮水非常困难,人们经常要翻山越岭,往返几里甚至十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里远道取水。新中国成立前,群众中流传着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的民谣,林州人民生存条件之恶劣可见一斑。由于世世代代在这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林州人民形成了特有的水意识,水几乎充斥着林州人民全部生活和精神世界。20世纪50年代,林州人民在县委领导下曾大搞水利建设,修水渠,建水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州缺水的状况。然而到了1959年,林州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溪河断流,池井干涸,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农作物播不了种,人畜饮水也发生了困难,林州人民再次面临缺水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全县人民是踏故习常,继续承受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缺水之苦,还是积极发挥人的智慧,冲破自然界对人造成的藩篱,彻底解决林州缺水之痛?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林州人民决定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开战。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了用林县人民勤劳智慧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组成三个调查组,分别沿着漳河、淅河、淇河到山西省平顺、壶关、陵川三县去寻找水源,并最终确定引漳入林的方案。经过精心勘察,周密论证,科学设计,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太行山腰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州。经过近十年的艰难施工,自强不息的林州人终于在险峻的太行山上开凿了一条红旗渠,把甘甜的漳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干涸的林州,使近4万公顷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把一个缺水的林州变成了柔润的绿州。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和林州旧貌换新颜的沧海巨变,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中原大地的生动体现。 二、红旗渠精神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在人类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把人民群众放到了历史主体的位置,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作用。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他们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层的变化或某些英雄人物会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但这并不能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因为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5] 1917年,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中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他认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先进阶级的领导,先进阶级要实现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必须代表群众的利益,把本阶级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统一起来。革命战争如果真正吸引被压迫劳动群众参加并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使这些群众意识到自己是在同剥削者作斗争,那么,这种革命战争就会唤起创造奇迹的毅力和才能。”[7]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也是如此,人民群众是修建红旗渠的主体。

干旱缺水,是长期困扰林州人民生产生活的痼疾。解放前,历代统治者只顾巧取豪夺,从不考虑人民死活,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原县委书记杨贵等领导看到乡亲们在恶劣环境下艰难劳动和生活,下定决心带领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哪里作为林州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呢?杨贵认为:党组织只有抓住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智慧,才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8]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修建红旗渠,引漳入林。在当时来说,修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红旗渠,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了人民利益修渠,人民自然就响应,就支持;依靠人民修渠,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障碍,创造出人间奇迹。为早日修成红旗渠,全县干部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当时全县总人口70多万,参与红旗渠修建的就达20多万人,夫妻并肩,父子同行,几代人行进在一支队伍里。全县人民不分昼夜,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为了修渠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全县人民硬是靠着两只双手,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一镐一钎地削平了1 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 818万立方米,修建了一条长达1 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周总理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9]人民群众在修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充分彰显。 三、红旗渠精神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因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但本国革命的胜利应主要靠本国人民的力量。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接见东方民族共产党代表时明确指出,东方民族革命的胜利应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决定论的思想。在理论上科学分析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实践中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10]“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11]靠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2]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内因决定论在中原大地的深刻展现。 红旗渠开工时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困难时期。鉴于国家的困难,当时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在尽力争取中央、省里支持和邻省、邻县协助以及其他外援的同时,主要依靠本县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渠。杨贵在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清楚,单纯依赖国家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懂得全国富强是由各省生产搞好组成的,全省生产搞好,是由各专区、各县搞好生产组成的,如果都要依赖国家,国家的粮、钱从哪里来呢?在建渠中,一切都要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人力、技术、物力、财力,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来解决,决不浪费一分钱、一分民力,靠人民群众的双手,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来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13]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全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从本地现有条件出发,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石灰、水泥、炸药等)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一切本着克勤克俭的原则,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14]在长达十年的修渠岁月中,林州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没有机动车辆,就靠人挑、车推、驴驮;没有现代开山工具,就靠两只双手、一副铁肩;粮食不够吃,就以野果、野菜甚至树木充饥,每一分钱、每一袋水泥、每一个钢筋头、每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用。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共投资6 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 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林州人民在荒蛮险峻的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身志气,修成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幸福渠,改善了全县人民生存、生活的条件,大大解放了林州的生产力。

四、红旗渠精神具体映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新质不断超越旧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即使是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2]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通过否定,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是对旧事物的扬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变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思想认识上锐意创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学说,在林州人民的创业实践和创新红旗渠精神的实践中得到了具体映现。

从修建红旗渠、发展建筑业,到向工业化和小康社会迈进,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十年战太行,建成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水的问题,而且培养出了成百上千的能工巧匠,培养出红旗渠人的自信与胆略,造就了林州人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精神,派生出了建筑产业,为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奠定了人才基础;靠着精湛的技术、精良的质量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林州建筑队迅速在全国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遍布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获得了良好声誉,为富太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林州建筑队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不仅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据统计,林州建筑队每年挣回的建筑劳务总收人达10亿元以上,又为美太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当前,美太的蓝图已绘就,林州人民决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造一个秀美太行,让林州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林州人在实践上不停步,精神上不停滞,他们在创业实践中不仅切实践行了前辈们留下的红旗渠精神,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又不断丰富和充实红旗渠精神的内涵,逐步形成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推动林州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38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15. [6] 列宁全集:第3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7] 列宁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80. [8] 杨贵.一切为了人民利益[J].中国监察,2006,(12. [9] 王全书.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J].求是,2003,(20):39. [10] 毛泽东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2. [11] 毛泽东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6. [12] 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3] 杨贵在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R].1960-03-06. [14] 红旗渠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373. [责任编辑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7121fb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