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一、1.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鬼”。他的诗清丽新奇,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有“长吉体”之称。 2.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3.题目: (1)行,是诗歌体裁的标志,它是乐府的一种,世称“歌行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 (2)体裁:古体诗,题材:边塞战争诗。 (3)“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 二、古诗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文:敌军像乌云压来,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的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1.这两句话的作用,既写景,又显示渲染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黑云”的作用, 语意双关,既指黑色的浓云,,也比喻敌军,渲染一种敌军压城、形势危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压迫感。 3.赏析“压”“摧” 这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城池危在旦夕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赏析“开” “开”的意思是依次排开,形象地展示出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的饱满的情绪,表现了阵前井然有序,次第排开,严阵以待。与“摧”相对,反衬出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5.“甲光”借指守军威武雄壮,与“黑云”形成强烈对比。 6.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的原因) 角度一,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和危急的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角度二,从练字角度赏析。 7.这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致? 敌人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守城将士们穿着的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即将展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译文:军中号角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2.这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战争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3.赏析“满” 从听觉的角度写战争规模之大,也表现了唐朝守军面对强大敌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4.“燕脂”和“紫”这两种颜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色彩的突出,意在渲染阴寒凄惨的气氛,象征了当时的战况。 5.画面。(景致)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边塞泥土在紫色的晚霞的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点明了交战地点) 译文:部队半卷着红旗,悄悄的临近易水河畔,双方交战,霜重夜寒,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1.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这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表现出来。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请赏析。 典故: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赏析:运用典故,委婉含蓄的写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表现将士们潜师夜行时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皇上的恩遇,将士们浴血奋战,虽死无憾。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赏析:运用典故,写了全体将士的心愿,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这是本诗的主旨句,升华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三、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是在白天,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午夜,写出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2.中心思想描写了编程危急的战斗形式,歌颂了守边将士的高昂士气,预约奋战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试试报效君王的决心(英勇赴战,誓死报效国家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794f0c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