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首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诗句翻译 首联: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颔联: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颈联: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天寒霜重,鼓皮湿透,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尾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诗句赏析 (1)首联:1、修辞角度:“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写出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与城外的敌军形成对比。 2、炼字角度: “压”是“逼迫”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3.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4、对“黑云……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反衬将士们勇敢、顽强和爱国的精神。 (2)颔联:1、描写角度、炼字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悲壮,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满”,写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 “凝”字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惨烈悲壮。 2、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颈联:1、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突出战事的紧张。 2、“临易水”你联想到什么?有何作用?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临易水”借用《易水歌》的典故,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起”能不能换成“响”? “响”强调声音大小,而“起”具有动态感,鼓面不起,声音低沉,更能体现霜重鼓寒 (4)尾联: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用燕昭王在易水筑黄金台招揽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重用人才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的决心。 三、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面,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四、主旨:本诗通过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理解性默写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bf17ff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