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看农村教育 结构功能主义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在50年代的美国成为社会学的主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对行动、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后,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在系统之间保持某种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规范,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而这些功能包括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模式维持。这就是“AGIL”功能分析模式。他认为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共同构成了行动系统,其中在社会系统中承担适应功能的是经济制度;承担目标获取功能的是政治制度;承担整合功能的是社区;承担维模功能的是社会化,教育就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默顿在批判传统结构功能主义这的功能一致性、功能不可替代性以及功能必要性三个假设后,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功能分析模式。他对“功能”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功能”是个中性词,可以指正功能,也可以指负功能。正功能有助于一个体系的适应或顺应,负功能则削弱体系的适应或顺应。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均衡、稳定和秩序。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要维持稳定,就要让人们有共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化是维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根本途径,教育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默顿的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功能又不全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有负向的影响。 具体而言,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体现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另外农村学生只要有机会接受教育,就有机会接受更多先进的文化知识,职业选择也就更多,从而增强个人竞争与生存能力。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教育亦有负功能,最明显的就是在城乡教育存在不公。具体来说,城市的物质条件丰富,优秀教师更愿意到城市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先城市后农村,城乡的起点是不公平的;在求学生涯中,农村学生可能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站在一起,接受共同的教育。高校录取明显倾向于城市或发达省份体现了这种不公;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城乡学生在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不公在表面公正的掩盖下无形中让农村孩子有了更高的门槛。 农村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学生的心智、能力、意志、情感和体质发展,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为我国政治稳定形成政治认同和政治习惯、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文化传承与创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并不只有正向功能,还有负向功能。因而,应当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看待农村学校教育,注意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制定政策促进其正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b7c66e561252d380eb6e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