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沈括梦溪笔谈_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卷一八。选活板又叫活字印刷术,中国 活(huó)板(bǎn)。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卷一八。 选活(huó)板(bǎn)又叫活字印刷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用雕板印刷书籍的方法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沈括比毕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的记载事翔实可信的。 中文名,活(huó)板(bǎn)。拼音,huó bǎn。注音,…nbsp;ㄏㄨㄛˊ ㄅㄢˇ。别名,活版。 课文解析。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huó)板(bǎn)。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沈括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把它靠近火边烤。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 1 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 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写作特点。本文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 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写活字版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huó)板(bǎn)的优越性。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写印刷:常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写拆版虽是附带说明。但胶泥制印的优越性。 也在与木头刻字的比较中充分体现了活版的“活”。本文语言朴实。简洁。准确。全《活(huó)板(bǎn)》选自《梦溪笔谈—技艺》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 “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实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显著的优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凝结。 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的美感与不生厌。“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准确。贴切。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0b6f64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