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研究

时间:2022-03-29 05:59: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国维研究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作品:《人间词话》,《哲学辨惑》,《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玉观堂先生文集》,《流沙坠简》。

论文:一:王国维的意境论

在王国维的有关论著中,出现过境界意境三个近似的概念。其实,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境界说。其意境论主要流露出西方式的分析推理倾向,所以我们称之为意境论而其境界说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特色,重在直觉感悟和经验描述,所以我们称之为境界说 我们将分开来讲的文字抄录如下: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至其合作,如《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云、《蝶恋花》之昨夜梦中、《乙稿·蝶恋花》之百尺朱楼等阕,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

以上两段话中,首先是相并列的两种文学要素,王国维不仅多次将它们分开来讲,而且还使用意、境两浑意、境两忘这样的表达方式,足以说明二者不可轻易混同。而意境则是这两种要素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果。这种论述方式给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王国维之所以在这里选用意境一词,原因在于意境这个词能够分解为两种要素。这两种要素可以对应于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文学小言》中所说的文学之二原质。《文学小言》所说的,王国维又分别称为知识感情。我们认为,《人间词乙稿序》中的与《文学小言》中的相近,而则和感情相近。王国维既然将文学的原质区分为二,那么这二者又如何统一起来呢?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文学小言》还是《人间词乙稿序》王国维都提到一个字,并且王国维明确地说文学之所以有意境,是因为它能观。因此,在王国维的意境论中,实际上涉及到意、境、观三个方面。在这个三元结构中,的意义最为重要,它是意境产生的基础。所以,准确理解的思想渊源及其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就成为准确把握王国维意境论的必要前提。

概括地说,的含义可从中西两种思想传统来了解。从西方美学角度来说,王国维曾经花了很大功夫研究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并完全接受了二人审美无利害的观点,将审美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现实人生只有借助美和艺术,才能从生活痛苦中超脱出来,因为只有美是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的,只有美和艺术才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观念产生很早,《易经》中就观卦,《老子》曾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所有这些命题,其底蕴大都不外乎《老子》所言涤除玄鉴即涤除人的各种欲望以观大道。总之,王国维的意境论是一个包含三种要素的三元结构,简单地用情景交融来理解其意境论,必然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在20世纪文艺意境论研究中屡见不鲜。而一个人能观与否,又取决于他的心灵境界。所以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灵境界的同义词。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意境和境界才具有内在联系。王国维稍后提出的境界说作为探本之论,所突出的正是诗人的心灵境界。换言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的境界说,无非是对前此意境论之基元的的突出强调。 《人间词话》中的引词看王国维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


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着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国维着作《人间词话》中包含了他对词论、词品、词人、词史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四者交错,而品词,就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而以为审美标准,提出了不隔等美学观点,这些既是王国维评价古今诗文成就,判别文学真伪的基本准绳,也是他以境界说建立其理论体系,超越于前人兴趣”“神韵等论说的美学基石,可以说境界既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的归宿。 1.词论:“词以境界为最上”

《人间词话》开篇名义,将境界视为核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不仅是词之,而且是词之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境界之词是时代之绝唱,词中之翘楚。其着名范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通过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以及张先的《天仙子》中独特的用字用词,分别将沉郁境界说继承了古代传统文论的审美标准,同时又有所突破,王国维在提出境界说以后,不仅把境界当成艺术创作的根本,还当作判断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和活泼的境界全盘托出。

王国维的境界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美学观点,就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评价王国维的有我无我的分别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但所用的名词似待商酌,而且优美壮美是叔本华所提出的美学概念,在文学艺术创造中,意志摆脱了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是优美的;相反,作家、艺术家受意志的困扰,不能摆脱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就是壮美的。 2.词品: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

我们评价诗人的高雅与浅俗,不是只看它外在的形式,更主要是看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作为衡量标准,王国维将自己对词人的喜好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在形式与内韵的关系上,王国维更重视后者,他所谈的忧生”“忧世”“雅量高致”“赤子之心等,都是对一个词人内在性情境界的鉴赏,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标举的一种重要的人生美学情致。

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如李泽厚所说,他创造了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艺术境界。在他看来,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人生正确的道路。所以只有陶渊明,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和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总之,《人间词话》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艺术的本体、精神、创作手法,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把艺术、审美与人生实践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一种表达模式,这无疑是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一大创新。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和依据理想写实区分,构成境界说有我”“无我”“造境”“写境”“”“观物”“主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文学审美标准,开启了一代之文学的新理论,而王国维也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理论的先驱,是近代中国放眼宇宙人生把传统的文学艺术包括抒情的诗词和叙事的戏曲、小说,在理论上从封闭推向开放,从守旧引向创新,从古典转为近代的第一人。国美学的一大创新。 赏析文字

1. 来日滔滔来,去日滔滔去。适然百年内,与此七尺遇。尔从何处来?行将祖何处?王国维在疲于哲

学中的可爱”“可信之争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悲悯、怀疑,都化入诗词和文学研究中了。王国维把人生看作天下至弱者之一,侧身天地,俯仰悲悸,草草生死,终古难度!这与帕斯卡尔称人类为能思想的芦苇是相通的。他的词集名为人间,也无非出自忧生、悲悯一念而已


2. 王国维只是一个悲凉的凭悼者。凭悼即是一种回忆,凭悼文化也是如此。王国维从此把自己埋进了进

行回忆的材料之中。苏珊·桑塔格说:忧郁的人对人缺乏信念,是因他们有更好的理由对物具有信念。这物呈现为残片或废墟的形式。王国维正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 3. 行事刻板,对自己毫不宽容也是忧郁的人的一种特征,他们常常是自剖的大师,毫不留情地自我惩罚,

带点自虐的倾向。如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尼采、卡夫卡、波德莱尔、鲁迅,甚至本雅明。他们几乎都不能善终。

王国维在治学上严谨,在政治伦理上也一样地一丝不苟。他不同于其他的传统学者文人,像事鸿铭、林琴南那样的对西学破口大骂,他有相当深厚的西学素养,溥仪曾说:新旧论学,不免多偏,能会其通者,国维一人而已。王国维不只是立足于文化旧营垒的人,他研究传统不可避免地以西学作为比较的参照系,运用科学的新方法,但他明白不可随意比附,所走的只是中国文化本位的路子。他并不是表象的那样保守,但他对国学的衰落却露出了绝望的忧伤情绪。王国维曾因困扰在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哲学研究中不能两全时,而放弃了哲学。在传统和西学又难两全时,他能放弃什么?这是两种大文化之辩,而且时代已经做出了选择,一切都在合情合理中进行,那么不知不觉、

不可抵挡,就像一贯坐马车的权贵,开始改乘汽车了一样,他还能说什么呢?他终于放弃了,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

4.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作品文段

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

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2.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

德育、美育是也。

3.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知识又分

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4.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 5. 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6. 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7. 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8.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9.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321217804d2b160b4ec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