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一日活动反思 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标准,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睡眠、起床、进餐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玩完玩具后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吃饭要洗手;水杯应该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从幼儿个体的开展来看,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身体安康。 由于幼儿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儿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作息没有规律,而在幼儿园那么是按照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符合科学的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和有组织、有条理的办事能力。 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平安,幼儿也是如此,他们喜欢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规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形成一种符合其身心开展水平的规那么意识和标准行为。 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规那么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来逐渐培养,如幼儿在听故事、进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动的时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进食不说话,排队不乱挤,不强抢别人的玩具、不伤害别人等,渐渐地,遵守规那么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首先要明确常规不等于紧箍咒。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被要求排队的孩子一旦没有老师的监视,就会横冲直撞、争先恐后、难以自控。这说明有些不合理的规那么束缚了孩子,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正确的儿童观的根底上制定常规,将其看成保证幼儿身心开展所需的“润滑剂”。如,老师讲故事时,不是让孩子们排排坐在远离教师的地方,而是参差不齐地围坐在老师身边,气氛很融洽,关系很亲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活动,孩子们显得十分愉快,也很配合,这正是良好的常规教育的外在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要求。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常规应该简单、明确,适合小班幼儿的心理开展水平。只有适合幼儿的能力要求,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愿意去做。 常规是在明确幼儿行为标准的根底上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习惯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自觉性的根底上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幼儿将常规转化为习惯后,他们就能轻松自然地去履行既定的各项要求,也就不会因此而压抑幼儿的主动精神了。 解释理由能使幼儿比拟容易承受教师对他所做的要求,如:“你应该和某某一起玩积木,小朋友之间应该友好提供,这样某某会很快乐。” 应用积极的正面语言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描述规那么的'时候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并且要从正面来讲述和要求孩子,以免引起误会。如,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不应该说:“不要用别人的毛巾”,而应当说“用你自己的毛巾,上面绣着你的名字”,这样更容易使幼儿理解。 教师在制定常规时应当考虑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常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多的获得自由活动的时机,尽量防止呆板的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577cba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