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中自主、独立地锻炼自身的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新知运用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以此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突破“重围”,实现能力提升的学习方式之一。 1.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综观人类发展史,探究作为人的一种天生本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究。一位科学家曾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不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那种进取心去探索问题。”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身上越发难以见到这种宝贵的品质。而探究性学习过程,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证据、严密推理、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关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当然,这不过是学生本性的回归。 2. 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以类似或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方式,自主寻求或者建构答案所进行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较多思维训练的教学环节,如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假设的可检验性、计划制定的实效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分析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各环节,学生必须用一些重要的思维方法(如推理、类比、分析等),多角度、多渠道、周密地思考,才能保证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正常开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探究活动中的讨论和对话,以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正如萨其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和对话,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通过讨论和对话来引导、训练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 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调查、资料搜集等探究活动,在教学时需注意统筹安排,在开展这类探究活动时应在实施前提前布置,指导学生制定探究性学习计划,合理分组和分工,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针对社会生产、生活、科研等实际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拓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新知运用能力。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技术实践》是一个以科学探究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块,大部分课题只是给出了基础知识和实验设计以及操作提示的简略框架,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学生完全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在课后对实验方法或予以改进,或独辟蹊径,将探究问题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新知的运用能力,这是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5.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英国著名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 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各有两种思想。”它言简意赅却入木三分地说明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潜在价值。事实上,没有研究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没有不同意见的交流、切磋,就不可能产生多姿多彩的思想,也不可能使科学方法得到升华。“表达交流”亦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对同一个科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交流活动中尽情表达,互换各自的认识,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彼此的灵感,方能形成新的认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学会了相互倾听、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碰撞中前行,从而取得认识上、思维上的飞跃。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 科学探究的形式多样。我们只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指导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性学习,一方面使他们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非常恰当地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我们的学生若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就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发展的自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cd4af5f5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