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到深处自然行 作者:谢林燕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03期 摘 要 劳动主题的教学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必须耦合生活,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激发其劳动情感与热情,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劳动技能;进而借助课后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劳动,升华情感,逐渐形成劳动习惯。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3-00-02 小学德育教材编排了不少劳动教学主题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一些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爱劳动”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1]情感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连接点和动力。只有让学生的情感贯穿教学始终,拨动其心弦,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切实提高其劳动素养。以下,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耦合生活,萌生情感,让学生“愿劳动” “干点家务活”是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最后一课,学生经过体验“家人的爱”,发现家人间的相互关怀,到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再到本课学习家务活,旨在鼓励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2]教材的这一内容设计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因素——“责任”的担当自当建立在对“家人的爱”的理解和感悟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课前调查,借此唤醒学生对家人爱的记忆,从而“入情”,充分调动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借助“妈妈一天的家务活”调查表,让学生提前在家观察,从记录时间和具体劳动内容两方面,了解妈妈的“家庭生活日常”。课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将一项项家务活逐一出示在大屏幕上。看到满屏的家务活时,学生们惊诧不已,原来妈妈每天要做这么多家务活,自然感受到了妈妈劳动的辛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e6c02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