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孟郊与游子文化 作者:杨振华 来源:《文化交流》2010年第04期 千古绝唱《游子吟》 游子乡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1992年,香港举办“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民意测验,《游子吟》名列榜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推荐《游子吟》为小学生必修课。温家宝总理出访美国和欧洲,在华侨华人中也曾深情吟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浙江德清人。他一生写下500多首诗,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写闲情逸致,或抨击现实黑暗,其《游子吟》一诗,真切地歌唱了人间至美的情感——母亲之爱,游子之情。《游子吟》的吟诵声里,寓含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与无限的期望,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遥想1200多年前,游子孟郊回到江南小镇武康的那个黄昏是宁静的,却是不平凡的。孟郊要把母亲接到自己为官的地方——溧阳去,让清苦一生的母亲也享享清福。离开故乡前,母亲要为儿子缝一件衣服。在武康清河坊孟宅,老母亲凑着昏黄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衣,年届半百的孟郊坐在母亲身旁,和母亲话着家常。诗人看到母亲满头白发,看到母亲布满沧桑的脸颊和缝制衣服的专注眼神,感慨万千,感动万分。于是,《游子吟》诞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德清是孟郊故里,是《游子吟》诞生的源头。孟郊及其《游子吟》是德清自豪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美好的见证。 命途多舛赋诗情 孟郊是唐代命运最为曲折的诗人之一。 孟郊两次应进士试,两次名落孙山。如果没有母亲殷切的目光激励他苦读诗书,没有母亲温暖的手一次次把他推向赶考的路上,他是否会灰心?能否坚持到最后?人道是“十年寒窗”,可诗人何止十年。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初春,孟郊才金榜题名。虽年届46了,但孟郊骑马走在长安道上,想到母亲的殷殷期盼梦想成真,想到今后再也不用为争安身立命之地而焦虑,尽管春寒料峭,诗人一点也感受不到那份寒意,他真是太兴奋了,自然地吟咏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精美诗篇,轻松快意溢于言表。随后,孟郊忙于会友,还参加了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曲江大会。他陶醉在登科带来的幸福的梦幻之中,又写下了充满欢情的《同年春宴》诗:“……高歌摇春风,醉舞摧花枝。”这个春天是孟郊后半生最灿烂的时光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0121a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