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面: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二、教育方面: 1、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发展方面: 1、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2、 通过看课件与图文的结合,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点 : 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想象雷雨前后的景物特点。 一、导入: 1、(幻灯1):雨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 问:“关于雨你们知道多少种?” (微雨、烟雨、细雨、阵雨、春雨、雷雨、秋雨„„) 2、对,雨是最寻常的,它是天空释放心情的表现,是大自然中的清新剂,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种雨—— “雷雨”。(板书)(幻灯2)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的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而后我会考察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识记生字的情况怎么样。 (出示幻灯3)(要求一条龙读下来,一人读一个词。) 表扬:同学们读得非常棒!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努力了! 2、(幻灯4) 迅速默读课文,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参与讨论) (按时间顺序写的:开始时没下雨,后来下起了雨,最后雨停了。)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认真很仔细。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课文内容分为: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3、师:咱们一起找找看描写“雷雨前”的段落有哪几个?描写“雷雨中”的段落有哪几个?描写“雷雨后”的段落的哪几个? 板书:(1-3)(4-6)(7、8) 三、精读课文 品读感情 指导朗读 1、指名读1――3段(图文结合,观看幻灯5――7) 依次问:本段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 景物:乌云:黑沉沉 压; 叶子:一动不动; 蝉:一声不叫 风:大; 树枝:乱摆; 蜘蛛:逃跑;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感受:(压抑、闷热、害怕) 刚才咱们这几位同学课文读得非常流利,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加上感情会读得更有感染力。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大家能够读出轻重缓急就能,这样我们可以在强弱和快慢的对比中突出感情,也就更有感染力了。下面咱们试一下。 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描写景物特点的词我们在读时应该重读(即唇舌要用力);雷雨前的景象令人压抑、害怕,我们在读时应该把语速稍微放慢些。请同学们齐读1到3段,注意重音和语速。 (幻灯8) 找学生试朗诵1-3段。 2、同学们,学习“雷雨中”“雷雨后”与学习“雷雨前”的方式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雷雨中”和“雷雨后”的内容。(幻灯9) 3、学生以朗读形式展示自学成果。 结合幻灯片,教师稍加指正,指导学生朗读。 (雨:大而急; 树、房子:都看不清;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说明雷雨由“大”逐渐变“小”了。(幻灯10、11) 师:第四段,雨下得不仅大,而且很急,所以朗读时要稍快点。随后雨声小了,雷声也小了,雷雨由大逐渐变小应把速度放慢点。 描写景象特点的词语我们应该重读。其它的要轻读。 找生朗诵。4-6段。 4、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自学“雷雨后”这部分内容。(幻灯12) 学生根据提示以朗读形式展示自学成果。 师出示(幻灯13、14)试填写雷雨后景物的特点,(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出示答案) 齐读1—3段试填写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学生说答案老师出示答案) 师总结:通过填这个表格,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在雷雨前后心情的变化。(由雷雨前的郁闷、压抑到雨过天晴后的欣喜、喜悦) 所以我们读7、8段时,应该速度稍快点,要读出雨过天晴后的欣喜,要轻快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7、8段)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观察这些景物的?(从视觉和听觉(板书)两方面来描写景物。对呀,以后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只要我们心细观察留心去记就行。) 四、拓展练习(课上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从给其他同学一些启发。) 春季是个多风的季节,学了这篇文章后,请运用本节课所学,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写风。(幻灯15) 提示: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起风时你注意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何特点;你又听到了什么声音。请把它们记下来,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参考: 1、重读音节: 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感情。 2、语速: 快速:表现紧张危急、急速热烈、欢快明朗的场面。 慢速:表现平静、严肃、舒低沉压抑的场面。 中速: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64eca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