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歌词的探讨 止戈 2014/6/12 《送别》歌自从在《城南旧事》电影中唱出后,深受大众喜爱,并广泛地流行了起来。这个歌我在幼时也学过,可能就比《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晚十来年学的,那还算是在同一个时代吧。那个时代小学校中都在教这个歌,她是在北平学的,而我是在西安学的。这个歌,我小时就很喜欢,后来一唱起它,就联想起当年在初级小学学这歌时的美好情景,那间古老的大教室和音乐老师那风琴伴奏的声音就如在眼前。 在电影中唱出的,以及之后在一些出版物上见到的《送别》歌的歌词只有一段,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这么前后四句。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学的歌词共有两段八句。因为许多年没有完整地唱过这首歌了,有时哼唱几句,也就只是开头的那几句,所以后面的歌词,尤其是第二段的歌词,要一下子完整地回忆出来也不容易。 为了搞清楚《送别》歌词的原来面目,查阅了现今出版的李叔同的文集,其中的《送别》也只有上述的那四句,也就是只有那一段歌词。但是查看一下林海音原著的那本书,她所记下的歌词却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又是另外一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对比一下,一、三句二者相同,都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二、四句却完全不同,一个是: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另一个却是: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很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版本的二、四句,都与我所记忆的歌词对得上,而我所记忆的歌词是如下的二段,共八句: 第一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第二段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别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心若何,绪若何,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就是,一个版本的二、四句和这里第一段的二、四句符合,另一个版本的二、四句则和这里第二段的二、四句符合。所以我猜想,林海音在写书时,很可能是记不清了,误把原歌词第二段的二、四句接到了第一段的一、三句后面,形成了她的那一段混合拼接的歌词。 当然,我所记忆的这两段歌词,特别是其第二段歌词,尚未找到其它来源的印证,也可能有错。不过由林海音书中的那个版本,已经可以印证这第二段歌词的二、四句了。并且,在这个第二段的歌词里,无论从词意上还是押韵上,一、二前后两句,在文理上是相通和连贯的,三、四前后两句,在文理上也是相通和连贯的,而这在林海音书中的那个歌词里则是前后两句都有点不相连贯。 在这个第二段的歌词中,有“南浦”一词,其意就是别离。李叔同写有《南浦月》,其原文为: 南浦月 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第二段歌词的第三句中的“南浦伤如何”这半句,我是记得清楚的,其含意似应与此《南浦月》有关。第二段歌词的第一句“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别催。”全句,我也是记得清楚的,其“情千缕”不就是与《南浦月》中“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的表达相合么。至于第三句中的前半句我却是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心若何,绪若何”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与《南浦月》中的“萦起心头绪”的表达也是相合的。用“心”和“绪”表达离别的“伤”感,这样的用词,在古人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在苏东坡的《木兰花令 宿造口闻夜雨》词中就有“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的句子,用于写别离。 此外,对李叔同《送别》歌的歌词,其第一段第四句“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中的“瓢”字,在许多流行的版本中将其常常误改为“觚、斛、壶、杯”等,这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原文就应是“瓢”,在李叔同诗文集中就是这个“瓢”字。他不是随便用的,这可能就是用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中的典故,该诗中有“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之句,写的就是同一情景——长亭送别饮酒。 在谈论李叔同的这首歌词的时候,一般都觉得开头那几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写得太好了。简而美,就这么几个字,给人勾画出一幅令人心动的离景,犹如身临其境。我觉得清代大文学家袁枚的一首《遣兴》诗,可以用在这里,对李叔同的文笔加以恰如其分地称赞,其诗曰:“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李叔同不就正是在其深情所至的“灵犀一点”的指引下,把“夕阳芳草”写成了“绝妙词”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3ce1c0daef5ef7bb0d3c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