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城外·心外 作者:林侃 求佳洱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3期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一位现代诗人如斯疑惑,而当我在内心拨弄这个问题时,思绪就会不知不觉飘向窗外。在隐约中,我似乎感觉真正的生活不应该被束缚在陋室内。 不妨试着把视线投向窗外。屋内单调不变的场景相较于自然无疑是乏力的;信步走向城外,亲身感受到的风声水响也不是相机底片可以留下的。就在注意力向外延伸时,我们也突破了一成不变的环境,打破了庸庸碌碌的循环之圈,开辟了一个属于心灵之外的新的空间。 延伸的注意力触摸到的第一件事物无疑是自然中的细微之爱。因此林清玄的文字里洋溢着孩童时代在田野里肆意乱跑的野性,张晓风把山上刚被染红的枫叶寄给她的爱人,简媜在缺乏蔬菜时为小径旁的一片落葵而痴迷不已,甚至在写作时都会有爽滑之感重现唇齿之间。可无论再怎么翻窗出城,其实不过都是肉体拓展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可以在追寻中收到突如其来的惊喜是他们对自然的关注。这份惊喜才是我们渴望向外走的原因,毕竟屋内单调沉闷的感觉更加适合一成不变的日子,可生活需要情怀。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我们不是混凝土世界里的一块砖,所以才更需要在窗外、在城外聆听万物自然之声。也许它们理所当然到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可谁又能证明它们没有在我们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呢? 对外界的关注总是要回返到我们自己身上的,也要达到自己的心灵之外。王开岭用《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完成了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而在仔细审视世界的过程中,他也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向美而生,并非在平庸的泥潭里麻痹,作茧自缚。 身体力行感受外在的过程就是触摸我们心灵边界的尝试。自然之景终须生于灵,发于心,才会化作清眸、皓齿而明亮的灵魂。这样的相遇,让我们有机会与生命对视,获得对个体细腻清新的感受,得到索引,启示和新的发现,于是生活的意义也在此中闪耀。用包含着爱的眼睛探索这个世界的人,他的心灵也会映照出世界回馈给他的爱。 因此我想,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要仰望点什么。一些属于自然的、远方的、明亮的情感,让疲倦的视线从物面上离开,从狭窄而琐碎的日常中向上昂起。向着高远,伸手去触摸那些巍峨与雄壮,那些辽阔与自由,那些澄明与纯净。这就是我们由心而外的方向,突破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之前在书里看到一句话很是喜欢:“写诗终究不能成为诗,提笔写诗不如提篮摘花。”不妨放下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物质奖励,去河边折一束野花,追逐一次日出,早起为自己烧一顿从未有过的丰盛早餐,搭配一本熨帖的好书。 我想,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用双眸观察窗外的自然,凭脚步丈量城外的远方,才可以突破物质的束缚,在心外寻找一个地方安置自己明亮的灵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74d15c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