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赤壁赋》 申祥义 金老师嘱我写一篇“读系列”的文字,并且给我规定了内容“读苏东坡”,一时间心中很是忐忑。于我而言,苏东坡是一座文化的高峰,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存在,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谈论苏东坡呢?然而奉命文章又不能不写,只好勉强而为之,好在我还有一个切入点“东坡”。 说到“东坡”,不能不提到黄州,因为在黄州之前,苏东坡还没有这个名字,他只有一个名字“苏轼,字子瞻”。到了黄州之后,他才有了一个现在的名字“东坡居士”,于是后人就有了一个习惯性的叫法“苏东坡”。 说到黄州,不能不提到赤壁,正是在赤壁这个地方,苏轼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华丽蜕变,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上穷碧落,发思古之幽情,慨人事之兴替。面对着浩渺的长江、夹岸的高山崖壁,他的思绪回到了千载以上,那是群雄逐鹿中原的古战场,那里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那里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对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而言“修齐治平”是他们的人生理想,苏轼也不例外。少年得志的苏轼,官路亨通,却不料想,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让他差点丢了性命。这对于苏轼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一开始是不是就错了,但是骨子里的“经世济用”的儒家思想告诉他,他应该坚持,他并没有错。他开始纠结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以后的岁月:就这样流连于山水之间终老林泉,亦或是委屈自己做一个逢迎拍马、八面玲珑的政客?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好在黄州的山水,让他静下心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整个自然宇宙面前,作为个体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生于天地之间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如流星一般划过苍穹,然后就消失了。这些思考让苏轼明白了很多,用舍行藏皆由天定。一旦明白了这些,苏轼也就豁达起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如此,那就随遇而安吧,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勉强。孔子不也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吗?于是苏轼终于想通了,他的答案就是“以出世之心态,做入世之事情”,惟其如此方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方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心无物欲,便是秋海霁空,苏轼真正地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是苏轼在黄州的感悟,其实这也可以称得上是苏轼的人生信条。人是要有一点浩然之气的,人生天地之间需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需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浩然之气;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何不随缘自适,求其心安,于是苏轼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因为有了这点浩然之气,所以苏东坡不党不私,可是吊诡的历史却把他当成了“元祐党人”,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也正是有了这浩然之气,苏东坡才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穷达皆是如此。因为有这份旷达和洒脱,在黄州的日子才不会凄苦;也正是有了这份旷达与洒脱,在一贬再贬的日子里,苏东坡才能保持一种从容和淡定,“欲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如是说。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精神上的故乡的”,黄州之于苏东坡大概就是如此吧,那么黄州的赤壁就应该是指引苏东坡精神飞升的地方,在这里苏东坡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蜕变,儒释道三者在苏东坡的思想里达成一种圆润的调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9e673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