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 中村中心小学 陈森鑫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 ,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 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低效活动少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 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 “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 犹存” 。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 我们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 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空泛提问少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 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 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位教育家说: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 ” 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 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但是教师提的问题如果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 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 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 ,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特级教师朱乐平说的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 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5f0eddc1c708a1284a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