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时间:2023-03-22 14:2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

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二、为现代文学提供多样的风俗题材

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注重描绘风习人情,涉及到各类风俗题材。作家描写风俗,一是为了揭示残忍的宗法思想,如蹇先艾的《水葬》便写出贵州边远地区抓住小偷便要绑上石头将之沉入江海的野蛮风俗,于中表现出作家对封建冷酷习俗的鞭挞。二是为了反映具民族、地方特点的传统方式及生活方式。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中写道的“冥婚”,这类习俗虽落后愚昧,但称不上残忍可怕,反增其特色。总体而言乡土小说流派开拓了风俗这一新的审美领域,对于促进新文学自觉描绘风俗、加强对文学民族风格的追求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三、促进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

乡土小说作家注重客观地描绘各地农村的现实生活, 尤注重对其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王鲁彦多描写宁波镇海一带的农民生活,对当地地方风物及浙东风俗环境进行真实的观照;又如彭家煌擅于描写湖南闭塞农村士绅和乡民的生活;台静农多以故乡安徽的人事为题材。

四、逐渐加深的现实主义倾向


乡土小说流派于促进小说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一定贡献,一则由关心个人感伤情绪向关注社会民众;二则由书写浪漫理想转向探索社会现实;三则由简括式叙述方式转向加强对场景、人物细节的描写;四则由以展示情绪、情节为重心转向以刻画人物为重心;如王鲁彦的《柚子》以当时长沙地方军阀行刑杀人为题材,表达出对军阀视人命如草莽的愤怒,亦揭示出围观者的麻木自私,于暴露社会黑暗中充满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或是蹇先艾的《水葬》揭示出闭塞农村的农民灵魂的堕落,以期引起疗治国民精神痛苦的意义。整体上呈现出向客观写实乃至讽刺的发展趋向,加强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

总体而言,乡土小说自2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其创作潮流,为其时期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描写知识青年狭小天地的题材,进而扩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使作家更多关注社会、民众、加深新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为此后乡土文学发展开辟道路。此后,无论是三十年代中长篇的乡土题材创作,或是四十年代具有地区特色的流派的发展,均以二十年的乡土小说作为基础而进一步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65dd41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