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难以抹去的乡土情结

时间:2022-12-19 10:2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乡土中国》:难以抹去的乡土情结

《乡土中国》是我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创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收集了先生本人根据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后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十四篇文章结合而成。《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他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本书以中国的基层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蔑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费孝通先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乡下人又为什么会被看作是土里土气、土头土脑的呢?

原来,这里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办法。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身上,并直言“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想,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有一年的春晚小品讲的是一位农村妇女想到城里找一份当保姆的工作,但害怕被城里人嫌弃自己是农村人,由朱军扮演的城市男主人公讲了这样一句话:“谁家往祖上倒三代,祖宗不是农民?凭什么瞧不起农民?”这句话得到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从春晚所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再到我国实行的三农政策以及“走基层下基层”的倡导,无不体现了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人们聚村而居,彼此熟悉,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即使从熟悉到单听一个“我”字就能辨别出对方是谁的小社会发展到现代的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需要建立契约的法律社会,社会中的乡土情结也仍然没有消亡,它始终扎根于基层社会。

在本书中,费孝通提出了著名的“差序结构”的社会学理论: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人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


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便不难理解,“私”是中国从上到下的人都会害的毛病,攀关系、讲交情是十分常见的。在中国的差序格局里,人与人的交往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以修身为本”,就如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儒家思想的含义,每个人都应站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在这几章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描述,便是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里家的性质与西方的有很大不同时。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淡漠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物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回想我之前在农村见过的场景,正像费老先生描述的这样。由此可见费老先生观察之细致,并将所见现象上升到社会结构层次层面作了解释。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大家庭”,也就是家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决定的。这里的“事业”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父系关系纵向延伸的。中国社会中的“家”并不像西洋的家庭那样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是依照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家的大小是可以伸缩的,但其结构上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在余下几章,作者又从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礼俗秩序、血缘和地缘、社会变迁等方面进行阐释,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人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深刻剖析。中国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如此稳定,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长期的共同生活而达到了一种彼此间熟悉了解的状态。而为了维系社会稳定,生活在社群中的人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费老先生所描述的一些现象不正是我有时见到或者体会到的吗?比如,私人关系所造成的道德和法律的伸缩,“在乡村里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均有所体现。此外,先生用笔十分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差序格局时的用语:“我们的格局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1a8ba0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