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时间:2022-07-11 21:01: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今年高考作文题不再是话题作文唱主角了。从全国十多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来看,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尘封了好几年的命题作文正重出江湖。命题作文回归本真,文题或给材料,或作相应提示,或一大一小,可以说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是平分秋色,精彩纷呈。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理析出高考作文对社会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也能感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渴望的冷静和安宁。 试题整体上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强调考生对主体感情的体验、对客体的感知判断能力;在论理中强调一种思辨能力,注重考查考生从生活现象中体察人生的思考能力,在思考人生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从而很好地引导了考生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切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命题能有效的考查学生思维的品质、想的深度、视野的宽广。

一、生活哲理生活是作文的原动力。把命题定位在让考生抒写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哲理,体味生活的真善美上,从实际出发,因此试题更有针对性。如天津的《留给明天》,辽宁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无一不包含着生活的哲理。湖南试题,以“跑的体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或叙述文。本文写作重点不在“跑”步,而在于从这种最简单的体育运动现象的彻悟“体验”中领会某种生活的道理。按照正常的逻辑,人应该是先学会走路,然后才能够跑步,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跑是一种速度和力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的极致。

如果安于走,以一种的简单的方式生活,似乎是快乐,其实这种快乐隐含着痛苦。因为生命在耗费中消磨,孟子所说的 “死于安乐”就是这个意思。也许“跑”在运动中你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孕育着快乐,因为它将换回健康的体魄。这种“痛苦”实际上是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的不适应,这种“痛苦”隐含着未来的希望。“生于忧患”就是这个道理。从更高层次上观照,命题本身包孕着生活的理趣是不言而喻的。 浙江高考文题以“枝叶内的禅机”为切入,由“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出“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话题,揭示出“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的道理,我们可以由一枝一叶窥探到你我他的世界,心物的世界,自然的世界,甚至是无限宇宙。

试题同样也蕴涵着生活哲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身性修养可以从一笑一颦中领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从细微处探究,宇宙的奥秘需要从细部入手加以探索。“一叶知秋”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高度科学概括,它的哲学内涵还在于让人我们一片树叶的凋落而知秋天的到来,从事物的细微处看到它整体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二、人生感悟高考作文不仅仅只是人生中的一次考试,其实也是考生用理智和长者们的交流。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成了高考作文的一个方向。江苏的“凤头猪肚豹尾”,重庆的《自嘲》,四川的“铭记与忘记”,天津的《留给明天》,江西的《脸》等文题,皆能反映考生对生活的自省和人生的态度和体味。江苏高考作文是话题作文,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八百字以内的文章,题目自拟。本题在审题立意上和江苏2004年高考作文比较更容易一些。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抽象,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让人不着边际。“凤头、猪肚、豹尾”其实是一个形象比喻,演绎的是广大考生关于人生思考的话题,题目比较切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探索人生无疑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我们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要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操守,要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要有一种憧憬美好未来的信念。无论是对你个人的成长,还是对集体的发展,抑或是对国家民族的兴旺,


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还要充实富有,切忌浮躁虚华,内容要多姿多彩。你可以不必急功近利,只存自己;你可以不必师心自用,惟我独尊;你可以不必好高骛远,飘飘乎其间。你可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自己的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成长的进程中感受幸福,享受快乐,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要重视精神世界的陶冶与净化提升。

只有如此你才会有完美的人生结局。本题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挖掘在材料中的隐含意义,要理析出其间的比喻意义,作文应当由比喻想开去,这是一道关于人生精神的话题,同学们可以思考怎样走过青年而迈出坚实的脚步,从而展现人生的价值所在;相比较而言,围绕思想的自由演绎出的故事则可能容易出彩,我们因思想而高贵,因哲理而丰富。使文章建立在对人生思考的理性高度上,使你自己流淌出的文字具有丰富的人文气息。而重庆“自嘲 文题更显直白,把写作视角直触考生的心灵世界,要求抒写自己,抒写人生,抒写性灵。“自嘲”它是一种幽默的理智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样,供考生选择的空间就大了。命题者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而是把自嘲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自我释放、 调节心理的方式等。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身心、关注自我成长过程。

这也是和重庆卷 2004 年“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高考作文题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仍然在“自我认识”上,这个作文题意在引导考生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给“脆弱的心灵”以关注。四川“铭记与忘记”是多概念文题,很有现实意义。从宏观上看,在市经济大潮中,人们往往热衷于金钱效益,尤其是那些年青人,忘记了民族的耻辱,忘记了民族的辉煌,记了长鸣的警钟。我们的目光应转向历史本身,全面审视历史,另有这样,变幻的历史天空才会引发我们无尽的联想。这个话题对我们年轻一代无疑是个提醒,告戒我们要铭记历史,毋忘国耻兴衰,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从微观上说,本题聚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地结合中学生的为人处事所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从一个侧面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铭记与忘记”从哲学上讲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内容上则要求考生取舍分明,如:对人应当学会宽容(忘记),海纳百川,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铭记),以人生感悟作为全篇的核心。北京命题作文“说‘安’”让我们深深感悟到社会生活中的安静、安宁、安逸的氛围,集中体现了命题者人生主观状态,命题富有时代感,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自己的体验感受。这个题目本身带有一定的暗示性,能反映考生对事物、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价值取向。

三、理性思辨理性思辨是一种崇高的美。她的美在于理趣和充足的包孕,在于思辩中的智慧和灵光。高考命题要把握时代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让人听到时代的脚步声,用时代的眼光审视芸芸众生,因此命题就要求考生善于哲理透视,挖掘深层次的本质,能透过现象条分缕析,进而归根结蒂。要有自己的眼光和审美,在作文中可以是气势磅礴,振聋发聩叫人警策;也可以清新明丽丝丝如雨,以理性滋润读者的心灵,让你的语言迸发出思想火花,让理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今年高考作文十分强调临场作文的思辨性,学生只有具备很强的思辨能力才有可能一枝红杏,脱颖而出。

思辩性要求考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能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全国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道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地体现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目的。在“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这对矛盾统一体,出乎意料只是事物的表象,而情理之中是指事物必然性或发展规律,这是生活中的辨证法,只有在辨证统一中寻求事物的相关相成的一面,才可能圆满其说。湖北试题给出材料来自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的谈人生处世的格言,要求谈谈自己对人生的事物的看法。试题突破了话题作文模式,在形式上模糊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界限;在内容融合了哲理性、思辨性。

从材料本身来看,它所关涉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是内与外


的辩证关系。材料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原貌;时只有跳过事物的具体细节,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不会被局部所迷惑。考生必须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如将内、外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如个人和集体、现实和理想、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等,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其具象,将具体事物进行再抽象,抽象的过程中,考生要对事物进行认知和评价,将全文的主旨进行升华,无论考生写的是哪种文体,都要挖掘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四、文化素养高考命题同样体现了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的参渗使得命题更具时代文化色彩。山东“双赢的智慧”这个话题包容了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以古老传说为基础,讨论现代社会的竞争法则,包含了社会对主流文化的思考, 这个话题与当前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有密切关联。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双赢模式都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智慧、双赢思维方式。 本题对中学生而言,提倡的是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的理念。本题价值取向合理,中国是文明古国,儒家思想一直是作为中华文明之重要组成部分来弘扬的。这个试题价值体现了“与人为善 和为贵 的传统道德范式。具有既传统而又现代的文化意识。上海继20032004年“杂”“忙”之后,另出新意,以材料作文向考生展示出另类内容,对中学生自己的文化生活怎样定位,生可以从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差异和影响来谈,可以谈我们这一代以怎样的眼光看文化的多元性,也可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现象。不一而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962f5aad02de80d4d840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