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三公九卿制 拼音:Qíncháo sāngōngjiǔqīng zhì (Qinchao sangongjiuqing zhi) 同义词条:秦朝三公九卿,秦三公九卿,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秦三公九卿制 目录[ 隐藏 ] • • o o o • • 1历史背景 2三公 2.1丞相 2.2御史大夫 2.3太尉 3九卿 4历史评价 关闭 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是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而制定的,以皇帝为尊,下设三公九卿。 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将作少府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在职官制度上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规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这一制度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编辑本段 三公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丞相 1.“丞”起源于封建时代的宰,替天子诸侯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代统一全国,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廷都下,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政治领袖,是皇帝的副官,故丞相也就是宰相。 2.“相”另一外起源于封建时代相,专出外作官,也是诸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的官。相因职掌重要,受国君亲任,有时会预闻国家的政事,于是渐由相礼仪的官变为总理国政的官。 3.秦国丞相始置于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并分为左右,昭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曾以魏冉为相国,名义较丞相更为尊崇。秦王政时,吕不韦也曾受过这种殊荣,至秦二世时李斯被杀,赵高以宦官拜为丞相,称中丞相。因赵高是宦官,所以“中”是指内廷。 4.秦统一后,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的元首,象徵国家的统一,丞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实际政权不在皇室而在丞相。丞相有总领百官奏事,总理地方上计考课,封驳谏诤,任官署吏以及主持朝议的权力。 御史大夫 1.御史原是君主近臣,本同记事之职,战国时益为君主所亲信,用以监察百官,为人主耳目,渐至变成纠弹官邪的官。 2.御史大夫的地位次于丞相,作为丞相之副,其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奏章,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3.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如皇帝有事,交代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还设有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太尉 1.太尉起源于战国时的尉,是封建制度破坏后继贵族而掌兵事的官。他们最初只是君主的侍卫,其后渐变为国家的武官。 2.秦时太尉掌理全国军事,也就是皇帝的最高军事参谋,其本身不能发兵领兵,须有皇帝的符节命令始得行使职权。除军事外,不得预闻其他政事。 编辑本段 九卿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eb597351e79b89690226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