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至佳境 夜深了,柔和的月光像白银般洒了一地。母亲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望着熟睡中的母亲,我的思绪也随之飘散开来。 我记忆中的母亲生活简单,穿着随意,每天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杂七杂八的东西早出晚归,唯一不变的重心便是她的女儿——我。生活中,母亲事无巨细地为我一一准备,从头到脚,从不遗漏。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我与母亲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沉默,争执,沉默,争执,直到有一天终于爆发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与母亲争执之后,我负气甩门而去。 外面寒风凛冽,树影稀疏,我孤独地在路上徘徊,路灯光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忽然,寒风中响起一个温柔而又急切的声音: “悦悦,我们回家吧。”我抬头一看,竟然是母亲!在路灯光的映照下,母亲凌乱的头发,焦急的眼神,让我刹那间惊住了。泪水逐渐充斥了我的眼眶,在瑟瑟的北风中,我就这样看着母亲很久很久。 那一晚之后,我和母亲之间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她会征求我的意见;学习上,她仍旧督促,但多了一些鼓励、交流和理解。而我,偶尔也会和母亲一起说说家中琐事,谈谈学校趣闻,家里时常飘荡着我们的欢笑声。 夜依旧深沉,朦胧的月光下,我清楚地看见了母亲的脸:黝黑的面庞,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此时,我终于明白了她为我所做的一切。伴随着母亲均匀的鼾声,仰望星空,我知道,我和她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已渐至佳境,我们会越来越好。 2013年扬州中考满分作文满分点剖析: 本文记叙了青春期的孩子对母亲的爱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从生活中选材,真实可感,事例微小,但是人物情感真挚,描写细腻,道出了“我和她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已渐至佳境,我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主题。结构上,文章开篇引出对母亲的回想,主体部分“我”和母亲的矛盾,结尾写矛盾解除,情节完整。 写法上,文章采用景物烘托法,开头和中间环境描写相互相应,关于月光、寒雨、灯影的描写既烘托了心情,又自然推动情节。又如,人物描写,开头写母亲酣睡的神态,结尾又细致描写母亲的外貌,而且与开头照应。 渐至佳境 如果我说我喜欢长跑,估计没有人会相信。也难怪,一个跑八百米都要用四分多钟的女孩子,竟然会喜欢而不是痛恨长跑,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是,我就是喜欢长跑。 这种喜欢应该是从高中开始的吧。 高中三年,我曾环绕西湖跑过几次,因为这是我们学校的传统项目。每年12月,我所在的中学便会组织一次环湖跑,全校同学人人都得参加。这是大家一年中最痛苦的一天,我们总是盼望着能出点什么意外,比如天突然下雨了,又比如自己忽然生病了,以便可以逃避,但能如愿的却很少。 对于在跑步,尤其是长跑方面不太行的我来说,尤其痛苦。至今。 我还清晰地记得每次跑前的状态:两腿发软,心跳加速。开始跑时,我总是夹在中间,跟着大家一起向前冲去,起初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可是,渐渐地,气粗了,脚步也放慢了,似乎有些跑不动了。看着一个个同学从我身边经过并跑到了我的前面,心里十分地着急,却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很想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休息,最好还能喝口水。但我知道,只要一停下来,就会立刻成为最后一个,因此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坚持。腿隐隐约约地痛起来了,气越来越粗,脸涨得通红,汗水不停地流下来,可是还是只能坚持。 然后,可能是过了极限的缘故吧,整个人轻松了起来。一边保持着匀速前进,一边有空打量四周。西湖里泛着的轻舟,岸边有着古老年月的遗迹和建筑,还有远处青翠的宝石山和亭亭玉立的保椒塔,才发现,原来每天习以为常的景致竟是如此的美好。也正是在此时,忽然发现,终点就在眼前,于是深深吸了口气一鼓作气地跑到了终点。一阵累之后,竟然发现自己似乎很轻松,心情也特别地舒畅。 从前在《世说新语》中看过有关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一个小故事:顾长康吠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我想,用“渐至佳境”来形容我对于长跑的感受,是最贴切不过的了,这也许便是长跑的魅力所在吧。 我喜欢长跑,虽然我跑得很慢。我喜欢长跑,我享受那种战胜自我的过程和酣畅淋漓的快感。 我试图将我的这些感受描述给我现在的朋友听,她们似乎有那么一点明白了:“原来你就是这样喜欢长跑的啊。”然后又补上一句:“幸好我们学校没有这样的活动。”是啊,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很多事情,也许是你最讨厌最厌恶最痛恨的,但是,不去试试,又怎么知道你不会喜欢呢?人生的遗憾,大抵如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7604f8964bcf84b8d57b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