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呈贡“默庐”的生活虽只是不到三年,可在冰心先生99年的人生长河中,却留下了永远也不能忘却的记忆。 1938年秋,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陪同丈夫吴文澡博士来到昆明。由于日机的轰炸,搬来昆明的西南联大的部分院系等多数学校,被迫迁移到昆明四周的郊县,其中搬到呈贡的就有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云南农学院、中山大学一部、云大社会系等等。于是,先生就携儿子吴平、女儿吴冰、吴青随时任云大社会系主任的丈夫来到呈贡,在呈贡开展义务教育;在呈贡期间的近三年时间里,一家人就住在被先生雅称“默庐”的斗南华氏祠堂里。 “默庐”位于呈贡三台山,东边群山巍峨,西面一览烟波浩淼的滇池和西山睡美人无余,北望昆明,南面脚下就是呈贡的城墙。先生一家的到来,给这个寂静的土木结构四合院棚壁生辉;不仅“两个小女儿,穿着桔黄水红的绒衣,在广场上游戏奔走”成为“十分流动鲜明”的风景,而且,每到周末费孝通、唐敖庆、沈从文、杨荫浏、陈达、孙福熙等等著名学者教授在这里相聚,都是凝固在这里的让人永不能忘却的历史见证。 在“默庐”二楼南面的先生的书房里,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字从这里流向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先生在《默庐试笔》的一开始就写道:“我为什么潜意识的苦恋着北平?我现在真不必苦恋北平,呈贡山居的环境,实在比我北平西郊的住处,还静,还美”;又写到“回溯平生的住宅,无论是长居短居,恐怕是默庐最惬心意”。可是因为默庐的美丽就让先生乐不思蜀吗?完全不是!文章超过一半的篇幅,仍在写北平,在思念北平;“北平死去了,我至爱苦恋的北平,在挣扎不抵抗之后,继续呻吟了几声,便恹然死去了”;文中包含对北平、对祖国山河沦陷的悲痛之情。 作为一代文坛斗泰,先生对于山河破碎的祖国,除了拿起利剑般的笔疾书外,还亲自走上讲台,给只有初小文化的学生义务讲课。先生标准的普通话和丰富的文学语言,给落后的还不知普通话为何物的学生,留下了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印象;同时,先生的教悔还成为好多学生一辈子的追求。呈贡一中的晋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先生从一座高山、一头耕牛、一道门、一篇作文这样简单的冠词开始由潜入深、由简到难耐心地教导学生们,学生们无不以和先生在一起感到莫大的自豪。 先生对呈贡怀有深厚的感情,直到1990年,90高龄的他还亲笔为呈贡一中写下“任重道远”四个寄托先生满怀希望的大字。站在呈贡一中金光熠熠的老人题字前面,仿佛老人又浮现在我们面前,他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这儿的学子,永远鼓励着他们奋斗向前! 先生的“默庐”虽然年久失修,风烛剥壳,但它保存了下来,在晋老师,段老师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中保存了下来。相信,这座“孤立”于呈贡县人武部院子里“不相称”的土木小楼,一定会永远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默庐”,位于呈贡县三台山公园东部,是该县斗南村华氏解放前用来追祭先辈时使用的一幢三间四耳土木结构中式庭院。抗日战争时期,冰心住在螺峰街,为避日本飞机轰炸,她和丈夫吴文藻携儿子吴平、女儿吴冰,从1938年初至1940年底,在呈贡任教时,在“默庐”居住达3年之久,为呈贡一中写下了校歌和“谨信弘毅”的校训。 这间房子,是当时文化名流、学生们周末集会的场所,留下了梅贻琦、戴世光、陈达等大师们的身影。冰心取“墓”为“默”,“冰心默庐”由此而来,冰心在这里写下散文《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由于年久失修,“冰心默庐”破败不堪,今年,呈贡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维修“冰心默庐”,投入资金近40万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c65121192e45361066f5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