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加深课文理解等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加深课文理解 学生真正理解课文,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课的教学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渐体会到:学懂学好一篇课文,只有抓住一些含义深刻,又与课文中心思想密切的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采用读、议、想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理解句子,弄懂它的意思,才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深刻透彻,具体作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抓关键词句 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特别是从关键词句入手,认真理解语言文字。如“草地夜行”一文中表现老红军关心小战士的语句,笔者采用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画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文中句子含义。首先抓住“大声嚷”、“磨蹭”等几个词语,让学生考虑,老红军为什么有这种语气的语言?这些地方反映了老红军是怎样的人?通过这些重点词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老红军当时的语气和语言是符合情理的。是啊,这不是一般的关心,这表达了老红军对小战士无私的爱呀。分析到此,学生自然体会到这正是反映了老红军舍己救人,对小战士关怀备至的品质。 2、联系上下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训练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句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讲清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句子,讲清突出人物形象和事物特点的句子,讲清具有深刻涵义的句子外,有些句子还要瞻前顾后,联系上下句子才能理解。如《丰碑》写将军神态变化句子,如果就句论句,似乎只是一种急躁、不满的情绪的表情流露,这样理解有损将军的形象。如果联系上下旬想,学生就会理解将军内心的复杂感情,对老战士牺牲的无比痛惜和深沉的爱。 3、掌握构句特点 有些句子因为词序不同或分句排列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如《挑山工》一课最后一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前半句讲的是结果,后半句讲的是原因。笔者把前半句和后半句的位置调一下,让学生比较,这不同形式的构句作用有什么不同。学生读中比,比中读,悟出这句话的用意是强调后半句“因为我需要它”。让学生思考“我需要它”的这个“它”指什么?只是一幅画吗?让学生懂得这里是指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我”需要的是这种“精神”,以永远激励自己向前,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后半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理解修辞作用 语言文字,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感情色彩,然而流露于作家笔下的词句,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是显出饱满浓烈的感情色彩。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细细推敲、品味。如《八只小猫》一文“它们的一切好像都是活动的,简直就是八个孩子。”笔者问学生,这里的“它们”指什么?把瓷猫说成是孩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懂得感情 色彩。再如《燕子》一文“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花草怎么会像人一样聚拢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拟人化手法把春天写活了,进一步显示了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发的景象。(安得福) 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交际工具,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读和写被称为书面语言,听和说被称为口头语言。它们之间既有关系又有区别,并各有其特点,不能互相代替。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基础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言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可见这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并重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书面语言而忽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中又特别重视“写”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里就“读”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喜爱的情趣。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产生了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就高,阅读的效果就好,否则收效不佳。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如能阅读一段有趣的故事他们马上会喜形于色,读后便可讲出。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最好选用故事性较强的教材。如《牛郎织女》、《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连升三级》、《范进中举》等。这类教材首先让学生阅读,学生既是在读故事,又是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可谓一举两得。 中学生好强好胜,自己知道的事情巴不得别人都知道。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那些故事性强的教材,就放手让学生讲述故事梗概,学生讲完后,教师对讲的好的地方加以肯定。讲漏了的地方马上纠正,这样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知道自己在阅读中哪些地方错了,漏了。既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2、培养思考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阅读+思考,这才是称得上严格意义的阅读(杨学良语)。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兴趣和习惯。中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总爱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毛病,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作品的含义深刻,由于学生知识和阅读能力较差,不易看懂。往往一句话,一行诗,一个警句看似平淡,言外之意甚深,平中见奇的句子常常很多,学生一般不易理解和掌握。 思考的兴趣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靠学生在自己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3、培养观察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观察不仅是写作的需要,而且也是阅读的需要。有时候阅读中只依赖思考是不能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的,而需调动自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da49d89d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