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师就教我们,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很多人都学到了这样高尚的思想品德。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多数时候助人只有悲没有乐。是啊,存好心、行好事本来天经地义。可是,现实生活中却发生了一些好心招惹祸事的事情。前些日子网络、电视都在讨论一个问题,看见老人倒在地上该不该扶?有说该扶,有说不该扶,众说纷纭。 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类似案件之所以被热烈讨论,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身边太多的“农夫与蛇”不断上演,于是乎,原本热心的公众有善心而不敢有善举,纷纷变成冷漠的路人,致使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建设缺失与法律漏洞是重要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整个地球,所有生物群只有人是以文化的形式生存,可以说它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如今,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里,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坚守,外来事物及思想又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人心越来越趋于功利和浮躁,自我私欲不断膨胀,物欲泛滥、精神空虚。加之目前德育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价值观的正确判断,导致人们的行为规范失去道德的准则,从而出现见利忘义、见死不救、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现象。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再看近几年有关帮人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件频繁上演,这不仅仅是诚信问题,体现的是法律制度的漏洞。原本按照规定,在没有办法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守“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规则。而彭宇案的判决,却违背了该法律规则:意味着,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可以被模糊掉,“没有证人证明我没撞的情况下,就算我撞了”。如此判决,广受质疑。 一个缺乏道德、缺乏良知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面对当下一些人情冷漠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全社会的道德良知?文化建设是关键。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中共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并专题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而紧迫。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授道”,即教行为、教道德、教做人。无论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应重视人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避免“德育失衡”。法制建设是保障。法律虽然不能强行执行道德义务,但可以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扶助奖励机制。目前,见义勇为的奖励条例,基本上仅停留在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中,其奖励、救助标准各地不一。应全国统一立法,明确见义勇为的保障对象、救助奖励标准,并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予以保护。同时,完善法律援助手段,加强法律援助的敏感性。当见义勇为者遭受诬陷时,相应的法律援助机构应该第一时间主动积极介入,为其提供无偿专业的法律支持。消除其在法律上所要承担的一切后果,让见义勇为者无后顾之忧。除此,对公安、公务员、医生等特殊人群,应明确“惩罚”规定,如若见死不救必须受到诸如开除公职的严厉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社会需要善心,需要良知,更需要保护良知和善心的机制。巴尔扎克说“一个人在阳光下的阴影当然只黑了一点点,千万人的阴影连在一起,那是要让一大片土地变黑了呀!制造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善心就是阳光,如果人人都能用善心做事,世界就是一片光明。从当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道德面前,我们不应是旁观者,而应做一名实践者,去追随道德的脚步,将爱的光芒放大。积小善而成大德,积小流而成江海,使“真善美”的力量洒满人间,让“草根爱”的雨露滋润大地。媒体更应加强正面的舆论导向,对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及其爱心义举给予大力宣传,为社会营造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道德观。并通过他们的事迹去温暖人心,改变冷漠的现状,让社会重拾道德与良知,让最美的人与事蔚然成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153fe319e8b8f67c1cb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