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写出反映中华民族抗疫的好作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2-05-02 12:36: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凝结着人生与时代的经验智慧,富于文化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特殊表情,往往成为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每到国家民族面临考验的重大关头,优秀作家总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始终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宝贵品质。我们从现代经典作家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精神成长的轨迹,同样能够从抗震救灾、抗击非典、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现场,感受到当代中国作家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坚定自觉。

杰出的作家之所以为世人尊敬,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世代流传,根本在于作家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创作自觉地融入时代发展的大势之中,自觉地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否以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担当,与国家利益心心相印,同民族大义息息相通,是检验一个作家品格的试金石。

当前,抗疫斗争还在继续,广大中国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时代使命,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战胜疫情提供精神支持。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作协工作的政治要求,广大中国作家有责任、有义务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推出更多记录伟大时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激励全体人民奋斗热情的优秀作品,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展现文学的力量,实现文学工作者的真正价值。

(摘自《文艺报》2020624日第1版)

材料二:

记者(澎湃新闻):疫情过后,您会对这场疫情进行写作吗?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我原本以为自己这么快就动笔是不可能的。所谓修辞立其诚,可能是因为最真实的命运来到了身边,对着什么去“立其诚”已经成为了一种直觉吧,所以也就开始写了。不过依然很困难。

这一次的灾难,为什么极难书写?因为它不是一场突然到来又突然结束的灾难,而是在长时间内对人进行考验。如果你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和你的写作互相抵消了。如果真是这样,死者的尊严何在?人与灾难进行对抗的尊严何在?写作的尊严何在?

我们的一些作品为什么被诟病?就是没有更加仔细地去辨认,没有更加深入地去倾听,其结果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任由一堆感叹号大行其道,没有严正的态度,没有一颗一起承受的心,没有相匹配的伦理和美学,那么,实际上,你的职责就并没有帮你去做值得做的事。

记者(澎湃新闻) :您觉得,一个作家写灾难,或者说灾难里诞生的文学,其路径在哪里呢?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杜甫之所以伟大,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他的作品能“以诗证史”。任何人都有写作的自由,但你应该面对自己的心、别人的心,更真诚也更真实地写作;你应该尽可能地增强你写作的有效性,尽可能地去触及灾难中人的精神境遇。

你看去年大家公认的两部最好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和《人,或所有的士兵》,一部写汶川地震,一部写香港沦陷,文本与历史都相隔了很长时间,但是,历史却在文本里得到了复活,死去的亡灵又一次在地底挪动了他们的踝骨。对于灾难文学我所理解的基本信条没有发生变化:写灾难的目的,就是要去反思灾难,从灾难中得到精神上的成长。当然,因作家自身气质相异,理解也会不同。

另外,此次灾难不同于抗震和抗洪,作家们其实极难深入现场。然而作家们尤其是非虚


构作家,如果不深入进去,可能陷入写作的疑难。据我所知,情况得到好转之后,已经有好几个优秀的非虚构作家展开了采访,我和湖北省作协的诸位同事也正在为这些作家做着服务。

灾难文学要与死难者、战斗者的尊严相匹配。

(摘自《澎湃新闻》2020414日)

材料三: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的伟大的抗疫精神,被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捕捉到并热情地表现出来了。报告文学作家李朝全、纪红建、李春雷、曾散、普玄、张培忠、许锋等人深入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一线,在细致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迅速写出一大批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真实报告了疫情情况,写下全国人民尤其是湖北人民抗疫斗争的感人事迹,塑造了由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医疗队、部队医护人员和许许多多抗疫一线的普通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英雄群像。

这些走向抗疫一线的报告文学作家,并不是严峻现实的局外人。他们自己所处的城市,也是中国抗疫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家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都身心疲惫地经受着疫情考验,也都会不同程度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然而,他们到一线后,看到的是那些勇敢前行的人们,看到的是与病魔的斗争,看到的是奉献与牺牲。他们笔下的人物,是普通人,有喜怒哀乐、人情世故,有生活的困扰,甚至有命运的不幸。可是他们却在斗争中显现出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本色与品格。通过这些人物,报告文学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给人以信心、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力量。

(张陵《抗疫报告文学书写大爱,礼赞英雄》《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413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为实践的产物,往往成为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在国家民族面临考验的重大关头,优秀的作家总能发时代之声。

B. 一个作家,能够在时代发展的大势之中自觉地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可能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

C. “修辞立其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对抗击灾难者或灾难中的死难者,写作者能否说真话就成为检验作家品格的试金石。

D.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作家深入抗疫一线,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迅速写出了一大批作品,承担了作为作家应该担当的责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终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是作家应有的家国情怀,而写作抗击疫情的作品就更需要有这种家国情怀。

B. 写灾难文学其途径就要像杜甫那样面对灾难毫不退缩,能够“以诗证史”,通过写灾难来反思灾难,在灾难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

C. 一个作家,面对灾难文学的题材,要仔细地去辨认,要深入地去倾听,要尊重死者的尊严以及人与灾难对抗的尊严,通过创作体现出作品的价值。

D. 从材料中可见,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他的立场是自己的,但又是国家的、人民的,要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展现文学的力量。

3. 下列材料,全属于作家面对灾难,“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项是( A.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 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C. 杜甫的叙事诗《三吏》《三别》,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 D.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

4. 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三个段落的内容并阐释段落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5. 作为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写出反映中华民族抗疫的好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4. 段一:优秀文学作品总能发时代先声,表现家国情怀。段二:优秀作家要有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段三:当前中国作家的责任与义务是响应时代号召,文学立德立言。文章先从大处着眼,再落实到作家这个群体的时代担当,由事理到作家应该怎样做,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5. ①思想上要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作品应该成为抗疫时期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承担起时代的使命。②行动上要深入抗疫一线,细致深入采访,了解笔下的人物事迹,弘扬正能量,给人以信心、思考和力量。③写作上要对写什么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提炼,有严正的态度,一起承受之心与相匹配的伦理与美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25fe3d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