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文化及其在萧山的传承

时间:2022-08-07 06:5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夕节”文化及其在萧山的传承

作者:吕洪年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2年第9



习惯上,我国有六大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是历代人民群众根据天文、气象、物候三大要素发现和创造出来的。它们从民间走向宫廷,最终获得全民的认同,古代朝廷的作用就是使这些节日制度化、定型化,从而使节日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隆重热闹。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的起源与演变、内涵与价值,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唯独七夕与重阳,人们还感到有点儿陌生。重阳节,如今已逐渐演变成为老人节,关于七夕节,其文化内涵与当代定位,如今也颇多争议,大有把它进一步弄清的必要。

“七月七”到底是个什么日子

七月七,在天文、气象与物候方面,有些什么主要的特点呢?从天文上说,这一天晚上,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最为明亮。在古人的世界观中,宇宙是一把“伞”,天有“天盖”,是个“人”字形的东西,上面是无止境的天顶,地是一横,连接天地是一根柱子,叫天地柱,而在天地之间,围绕天地柱就有许多人。而天、地是相连的,地上有牛郎、织女,所以古人也以牵牛、织女而命星。

从气象上说,七月七,正好处在立秋与处暑两个节气之间。古人说:“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这时晚间的气温最为宜人,有时露水比较重,葡萄架下、丝瓜棚下,人们纳凉、讲故事,并抬头看天,天上星光闪耀,所以传说中,七夕之夜,牛郎、织女渡鹊桥,少男孤女,往往在这时才敢伏在丝瓜架下,偷听情人的窃窃私语。而从物候上说,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地瓜正在生根,花生已经落花,长在水中的莲藕可以采掘,水菱也已成熟、柿子也已经红红地挂在树上,还有石榴已经十分饱满。所以七夕祭星的供品大多是水菱、莲藕、石榴和柿子,它们都各有各的象征意义。而且这季节还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现象,就是喜鹊生蛋孵出小喜鹊之后,往往头上脱了一层毛,细心观察的劳动民众以为他们到天上架鹊桥辛苦劳累所致。因为气候的变化,在墙上窗下结网的蜘蛛结的网也特别大,要捕捉蚊、蝇以作回家储备的食粮,蜘蛛结网还以为是织女赐巧给了乞巧的少女。

“七月七”的历史文化积淀

“七月七”的日子,起源很早,传承很久,表示祥和、欢乐和喜庆。后来又附会上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它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后世普遍信奉的传统节日了。

“七月七”这个日子,到底有些什么历史文化的积淀呢?

一是据《西京杂记》、《岁时纪事》等书的记载,说早在西汉初年,宫中就有过七月七的节日之俗。汉高祖的妃子叫戚夫人,她的一个侍女出宫嫁给一个士人,并且用五色丝缕互相系在一起,这叫“相连爱”。汉宫中女子七月七日做穿七孔针的游戏,当然便是姑娘们的乞巧活动了。

二是据《汉武故事》和《汉武内传》等书的记载,是西王母和汉武帝相会的日子。西王母是神话中一个半神半兽的女仙,到西汉初年已经是个年三十许的丽人了。汉武帝好神仙,以帝王的身份盛装以迎女仙的到来,并且在七月七日相会,意味着“七夕”是个特别吉祥的日子。


三是据《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侍女嫁出宫去的同时,还载汉宫中七夕临百子池奏乐庆祝,有乞子意。这就说明此日“为妇人宜子”之祥,而古俗七月七日生人是最为吉祥的。

四是据《续齐谐记》和《博物志》的记载,相传七夕还是古代天宫大会神仙的日子。西王母与汉武帝的相会,便是一个典型,自从汉初而至数百年后,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进来,就有此日是神仙们赴天宫参加织女嫁牛郎的吉期。而且这等事惟恐有人不信,还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世代住在东海边的越人竟乘槎浮海而至天境,亲眼目睹织女在天廷织布和牛郎牵牛饮水的情景。这都说明七月七乃古代一切祥瑞吉庆的日子。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较为重大的故事,所以后世唐明皇与杨贵妃也要在七夕相会,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化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节”风俗在萧山的传承

七夕节风俗在全国许多地方流传与盛行,并且又根据各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增添了不少各不相同的特色与个性。在杭州萧山,以坎山镇为代表,又有它自己独特的形态与意蕴。

七夕节文化在萧山区特别是坎山等地的传承,其主要的特征有四:一是七夕节的乞巧风俗,传到萧山,特别是坎山,已经不光是姑娘们的一种联欢、比赛、娱乐和游戏,而是与挑花边产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为求得挑花边技艺精益求精,祈求天上织女赐巧、传艺的一种仪式:祭星乞巧。过去,萧山拥有30 万人的挑花女工,她们挑出的花边精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与顾客的赞扬,心中高兴,惊喜于自己的成功,便以为是天上织女的恩赐。所以每年七夕,她们都成群结队地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以一半是雨水,一半是井水的一碗水,放在庭中,祭星之后看月光下、水上竹丝苗的倒影,或者捕捉一只蜘蛛,关在盒里,看其第二天结的网线。萧山花边产业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已经占领全国50% 的市场份额。

二是七夕节的乞爱风俗传到萧山,已经不是“待字闺中”,听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大胆地走出家门,在七月初六之夜,到千年古刹地藏寺去坐夜相亲,一边跟着爷爷、奶奶念佛诵经,一面便与意中人、心上人在神像前、在密林中幽会。这一座始建北宋景熙年间的千年古刹,不知成全了多少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现实中活生生的“鹊桥之会”在全国实属罕见,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最好传承。

三是七夕节乞子风俗。在萧山区的坎山及周边临浦等地,已经不再是乞求“多子多福”,而是姑娘们在七夕节,在自家的坑箱边,挂起自己亲手制作的“小人鞋”,祈祷“坑箱娘娘”的保护,能够夫妻恩爱,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宝贝。这种“坑箱姑娘”的信仰与“小人鞋”的自觉展示,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也是萧山独有。

四是七夕节的乞美风俗,传到萧山,已经不再是“五色丝缕”的相连系,而是以精美的花边工艺品作为“定情”、“礼聘”的最佳信物,也是女儿出嫁作为陪嫁的永久纪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萧山花边已从原先的被头、衣服边的小装饰发展到台毯、床罩、窗帘、座垫、披肩、胸花、沙发套、钢琴罩、果篮等30 多种,规格、式样达200 多种。当然,拿它作为陪嫁,这是最荣耀不过的事。

所以,萧山区坎山镇打造“天宝地藏、鹊桥坎山”的品牌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轨迹的。

从以上的古今分析,可知传统的七夕节文化内涵是:乞爱、乞子、乞巧和乞美等诸多方面,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与理想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cceed8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