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 从建立辅导员制度之初,到高校扩招和就业、收费制度等的改革,高校学生工作范围不断扩展,学生工作越来越宽泛。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工作可定义为直接作用于学生,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由在编教职工兼任或外聘合同工担任。从满足生活需要方面来看,班主任津贴在在编人员的收入中仅占10%,外聘班主任的收入是固定值且数额不大;从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方面来看,在编人员可以评定职称、行政晋升,外聘班主任没有这样的权利;从满足社会认可的需要方面来看,两者更是相差甚远。在进编、职称、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管理队伍看不到未来,工作始终无法稳定,这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2.学生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生管理人员招聘选拔大致从政治面貌、政治立场、敬业奉献等方面来衡量,却对学生管理相关知识如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律、中共党史、应用写作等没有具体要求。大部分学管人员是在从事管理工作之后通过各种短期培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也有个别人员没有获得专业化认证的意识。因此,学生管理队伍中缺乏专业型人才,尽管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对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3.学生工作职责不明,任务繁杂 学校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开办,因此学生事务的范畴十分宽泛,教学、保卫、后勤、财务、招生就业、党团发展都涉及学生的管理,使得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尽管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事实上,学校对辅导员的职责还不明确,辅导员更多的是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工作岗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辅导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对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1.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人员应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管理人员的编制、职级也应参照专业教师的类型给予认证,建立高校中除教师和行政人员以外的用人机制,实行管理资格认证,规定从业要求,让学生管理工作从一种经历转变为一种职业。 2.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行政管理能力,初级岗位应具备教育学、管理学相关知识,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就业指导师资格等;中级岗位应具备相关领域硕士及以上学位,具备法学、行政学、社会学等知识;高级岗位则应对更多相关学科有更高的造诣。 推行学生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进修机制。上岗之前,工作人员应接受系统、专业的岗位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认证,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上岗之后,也应常态化进修,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政治觉悟和管理水平。培训和进修机制要摒弃纯理论的灌输,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指导工作。 3.完善系统化管理手段 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以“主动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完善学生管理系统,健全一卡通操作体系,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方便,为学生日常信息管理提高效率;更科学地划分学生管理类型,如建立学生法律咨询机构,强化学生法律意识,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更科学地改进工作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特性,灵活地转变工作方式,如“窗口化办公”、设立咨询热线、在学生公寓设置现场办公点等。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职业化、专业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潮流和趋势,也是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认可和重视。二是对学生工作模式的改进和完善,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正确的理念作指导,以科学的制度作保障,学生管理队伍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173b3d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