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9 09:1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宋词的骚雅清空

“骚雅清空”,最早见于张炎的《词源》“白石词如<疏影><暗香>„„,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以姜夔为首,该派的另一成员张炎也是这一风格主张的突出倡导者。下面结合姜白石的词作、词话,以及张玉田的《词源》,来谈谈“骚雅清空”

在关注这词派之前,首先来了解其前辈的创作经验,词坛的状况。北宋中后期,名家辈出。其中,周邦彦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了严整的艺术规范,自成一派。他的词注重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因此,其词的句法体现了安排与勾勒的特点。对此,姜白石有所继承,但另一方面,后者的词的语言别具一格,也就是题目所指。实际上,姜白石也借鉴了江西诗派的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上,姜白石吸取营养,开拓创新了一条“骚雅清空”之路。

姜白石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强调“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亦即在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方面下功夫。他善于利用艺术的通感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从虚处传神。《扬州慢》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二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句法,受柳永《望海潮》影响,但柳词从正面描绘,如“东南形胜,江吴都会”。姜词从回忆着笔,从虚处表达对扬州残破的深沉感概。笔致清虚,意境空灵。故张炎说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实,姜词自觉追求侧写,虚写,是有原因的。自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雅俗并存。俗词常常为清高文人所贬低。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人们轻易说过的话,我就不说了;别人很难说到的话,我轻易说出,自然就不俗了。可见,姜白石追求清空雅正的笔调、笔法。不论是受词坛上词风的影响,还是他本人对雅的偏好,都证明了骚雅是顺理成章的。

对姜词的笔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进一步探讨,什么是骚雅,什么是清空,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很多学者曾经论述过这个问题,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概括说:“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内者骚,言外者雅。苟无悱恻幽隐不能自道之情,感物而发,是谓不骚;发而不有动宕闳约之词,是谓不雅”。他的观点是“意内者骚,言外者雅”。骚,是“悱恻幽隐不能自道之情”;雅,即“动宕闳约”“闳”,博大。“约”,约束。“闳约”,就是厚积薄发之意。本来有很丰富的内涵,却表现出只有一点点来,而读者从这一点可以窥见很多东西。骚,更多是描述创作者的心理状态。雅,说明的是语言表达。

《词源·意趣》云:“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者未易到。 《词源·清空》又云:“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由此推出,清空,就是将意趣表现得不着痕迹。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白石词„„非从实际上写其形态,乃从空灵中摄其神理。 清空,使骚雅的一种表现形式。刘永佶《词论》卷下《作法·宗术》因沈说后按云:“清空云者„„其源盖出于楚人之骚,其法盖由于诗人之兴。”从张炎和刘永济对白词的解读中看出,第一,作词能做到清空,就是古雅峭拔了。第二,“清空”的文学风格渊源于“骚”其规则学习了诗之兴。前文已经说到“骚”,这里谈谈“兴”。兴,是由物及心,这是六义中的赋。白石词的作法更倾向于赋这种文体的特点,重在安排与勾勒。

《暗香》《疏影》二者一直是研究姜词“骚雅清空”的重要材料,同时,它们又备受争议。这两篇都是咏梅之作。名字源于林逋的咏梅二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上片开头把月色与时间结合,拉开了时间的宽度,追溯往事。忆起年少时的诗意、才情和风流的生活,继而转入现实,用何逊的典故自比年纪衰老,同时自谦词笔才华,上片末三句以竹衬梅姿,以酒写梅香。下片处处与上片呼应。开头用广袤的天地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感叹重重阻隔,难寄所折之梅。接下来因景伤情,见到杯中的酒便泪上心头,由片片红萼,想起佳人的耿耿思愁。顺着回忆的思路,写二人携手漫步西湖树下。末三句照应开头,对梅花落尽的叹息,又包含着对丽人的思盼。通篇不见得有细节描写,代之以淡淡轻轻的勾勒,如疏花、香冷、片片、红萼,数字便把梅花的印象括出。这不就是从空灵出摄其神理吗?外以词人经历和典故编排连接,其实内里围绕着梅,处处与梅相关,显示了词人“不着痕迹”的功力。那些事件又层层推进,把词人的情感一步步深化,达到了幽隐悱恻的效果。再看《疏影》,比较之下,前者里佳人与梅花相互映衬,而后者将梅花拟人化,分别用了五个典故。第一个,赵师雄罗浮山遇梅仙,写得梅花如仙女般迷离、优雅。由“同宿”转入杜甫笔下孤独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展现了梅的高洁孤傲。在“篱角黄昏”的背景里,又披上了冷落、迟暮的伤感。由孤傲佳人联想到毅然出塞的昭君,魂归故里,赋予了梅哀怨的灵魂。第四用寿阳公主事,写出了梅花飘落时的欢快轻盈的样子。最后用金屋藏娇的典,表达了花落水流的惋惜。伴随玉龙哀曲,余韵悠长。等恁时三句, 将梅花定格,勾起人们的丝丝联想。它最明显的特点是连用多个典故,连续点化了梅花的姿态风神。这种铺排源于赋的手法。但又洗尽了艳丽的语言,留下清幽疏宕的景色,苔的绿,花如白玉,翠禽小小,黄昏,修竹等等。由于词中用了两个后宫佳人的典故,和汉武帝与宋徽宗的典故,于是人们认为此词是抒写“二帝蒙尘”的主题。又有人将此词归为思念佳人一类。依我看来,这是一首多重主题的词。不必过于执着于其主题类型。姜词的这一多主题特点正好传达了词人丰富的内心,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是张炎总结的“骚雅”

欣赏不同美感的词,要用不同的衡量标准,找到不同的入门途径。这是叶嘉莹先生说过的。因为姜词用典不少,于是容易让人们将他与辛弃疾的用典作比较。显然,两人在具体操作上是不同的。姜夔用典注重谋篇布局,连缀词章。而辛词是为了表现词人内心的忠心爱国的志向。它根植于词人内心。因此,姜词不免减少了诗兴的直接感发,生命的灵动与力量。但不能就此否定姜词。它是戴着脚镣跳舞。依照其创作规则——不俗、清劲、曲折、幽隐,很难像辛词一样风格。姜白石可以求新,“人易言之,我寡言之”,并非一般。看看那些苦吟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佳句而无良篇。姜白石是发挥他的才情和技法才铸造了不朽的篇章。追求创新且作品被世代读者吟诵研究。这就证明了姜词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8f5214a216147917112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