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丁-路德《圣经》翻译价值的思考

时间:2023-01-04 18:0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马丁?路德《圣经》翻译价值的思考

要:16世纪的德意志政治支离破碎,王权衰落,教会腐败,统一的民族语言尚未形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毕生潜心研究和翻译《圣经》,他的翻译基于鲜明的宗教和政治目的,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遵循意译的原则,为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民族统一和推动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马丁路德;德译《圣经》;贡献 一、路德其人与宗教改革运动 二、路德所处时期德语的发展状态

德意志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统一的过程曲折而漫长。16世纪的德意志王权衰落,诸侯割据,邦国林立,各自为政。受地理环境阻隔,各地德语方言相对独立发展,差异很大。虽然有建立一个共同语言的一些条件,但一般它们都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而且只在一定的阶层中被运用,如汉萨同盟最为兴盛时的低地德语。地域隔离导致作为各邦国施政工具的官语纷繁复杂,南北各异,而广大农村却长期处于原始语言状态且方言各异。政治支离破碎的德意志丧失了统一高地德语的聚合力。伴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商业贸易的发展、教育繁荣,一种要求推广共同语, 促进语言统一的高潮已经到来,各地区语言日趋融合。帝国官语和选帝侯官语被视为规范的通用语,而小邦国语言逐渐被排斥。官语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萨克森地区的官方语言,它又与其他影响较大的官方语言相互影响渗透并补充完善, 最终构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路德诞生于低地德语和中部德语过渡地带,他的父母说中部德语。后来路德随父母迁居至地处曼斯费尔德城,当地学校依然用低地德语授课,这就使路德能从小受到两种地方语的熏陶。路德成为牧师后曾到处游历,足迹遍布德意志各地, 还到过罗马,这些经历为他熟谙各地方言土语创造了条件。 三、路德圣经翻译的特点

(一)基于鲜明的宗教和政治目的

路德翻译《圣经》是宗教改革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宗教和政治目的,即把《圣经》交给德意志民族,作为推翻教皇的工具,实现精神自由和德意志民族的独立。《圣经》经过路德的翻译,多了一些世俗色彩,少了一些宗教气氛。路德对《圣经》的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改动。比如他为使《圣经》和自己的思想相吻合,把《新约全书》中保罗所讲的因信称义翻译成唯信称义。保罗所讲的因信称义以神为中心,宣扬为主而生的思想;而路德的唯信称以人为中心,声称为人类服务就是现身上帝,相信则有,不信则无。由此看来,翻译作为一种手段,也是为政治和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服务的。 (二)语言通俗生动

路德迎合德意志民族语言共同发展的潮流,采用萨克森地区的官方语言的外部构造,而摈弃了官文体这种修辞形式,力图创造一种通俗易懂的民众语言。路德认为:翻译应符合德语的特点和习惯,人们必须问家里的母亲,里巷里的儿童,市场上的普通人,看这些人的嘴是怎样说话,按照这些来翻译,这样他们就会了解并且感到人们在和他们说德语。2如果我译摩西,我力图使他成为一个德意志人,以致没有任何人知道他是一个犹太人。3因此,他尽量采用各地人们常用的语言来翻译,把大众的习语和谚语贯穿到译文中去。路德虽然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但他为了表达通俗易懂,在译文中尽量避免外来语,如用GlaubeGrundHerr代替ReligionFundamentRegent。在翻译过程中,他把某个词的同义词写出来,从中选出意义最合适的,即读起来最通顺流畅,最符合韵律的那个词。路德所译的《圣经》约有500幅插图,这些插图包含德意志民族文化生活的元素,有助于普通民众理解。

(三)遵循意译原则


路德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圣经》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2000多年来,逐字翻译、忠实文本在西方一直是受到尊崇的翻译原则。路德倡导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句子进行调整,如改变词序,适当增补连词。他认为《圣经》的原文是我们评判《圣经》译本的先决条件,反对完全凭上帝的感召进行翻译,指出我们要从文字上进行详尽的研究,这样才能了解在翻译中得到的启示是人的谬误还是真正的上帝的启示。他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但是语法不能凌驾于意义之上。除此之外,路德采用意译的方法和德语在当时的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关系。德意志民族还没有统一的语言,需要创立一种各地普通民众都能接受的书面语。他翻译的原著是希腊文的《新约》和希伯来文的《旧约》,原著中一些概念和句式很难在尚未统一的德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和句式,且没有可借鉴的德语译本,可以说,路德的翻译是一项将《圣经》纯粹德语化的开创性工作。因此,也只有采用意译,在翻译中不拘于文,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才能将翻译进行下去,更好地阐述《圣经》的意义和内涵。意译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没有艰深晦涩之感,句子结构轻巧,语言流畅自然,便于普通民众理解和德语《圣经》的传播。 四、路德《圣经》翻译的历史贡献 (一)推动了德语的规范

《圣经》的翻译推动了德语的规范和欧洲文学的发展。路德的译本以萨克森方言为主,吸取各地方言的部分词汇加以丰富扩展,使德语《圣经》容易为德意志各地民众接受。这种创造性的语言成就很快普及,成为共同书面语,促进了德语的规范和定型。对此,恩格斯曾这样评价: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国语言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并撰写了成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词和曲。4】路德在翻译《圣经》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的词汇和知识,书写了众多语言准确生动,文字生动优美的散文,为德意志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动了德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繁盛,提高了德国文学的世界地位。《圣经》中丰富的故事成为了德语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德国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圣经》的翻译不仅推动了德语的规范和德国文学的繁荣,还促进了各国民众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圣经》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德国国界,欧洲许多国家也纷纷有了本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从而打破了教会利用拉丁语在欧洲的精神文化界的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各国民族书面语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学事业的繁荣。 (二)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圣经》的翻译促进了德语语言的统一,德语语言的统一推动了统一民族心理的形成,德意志政治逐步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语言不再是地区间交往的障碍,而成为了联系德意志民族的纽带。虽然德意志民族于1871年才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路德为民族统一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在影响着德意志民族。语言的统一使得处于皇权衰落、诸侯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在思想文化领域融合了起来,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德意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三)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圣经》的翻译为路德教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新教教义在民众中得以传播。在被罗马天主教控制的欧洲,教皇是最高的精神主宰。路德翻译的《圣经》没有出现时,对于德国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只能听凭教会的说教,阅读拉丁文《圣经》或非标准的德文《圣经》也就是教皇和教会掌握着《圣经》的解释权,他们可以用神权压制人权,封杀学术自由和异端思想。路德《圣经》的出现使得德国民众有了自己的宗教经典,这也使得任何识字的人都可以亲自阅读《圣经》,而不是依赖教会或教廷。这为路德教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保证和精神支柱,也为唯信称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路德的《圣经》在德意志人民中流传后,促进了他们反对罗马教会和反对专制的斗争。当时,德意志农民在各种苛捐杂税、徭役和奴工偿债制的压迫下苦不堪言,他们在争取从罗马教权与教皇的权威中解放出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找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d2e25b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