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知识点(1)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弥尔顿的“公开的观点市场”以及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自由传播制度的内容: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许可,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传播不应接受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4、在公开的观点市场上,真理和谬论的传播同样得到保证。 2·知晓权:又称知情权。广义上它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狭义上,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1968年日本藤竹晓在《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中明确提出来的。所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强调的是“拟态环境”对真是社会的影响。“拟态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我们生存的环境的本身。 5·电视人------“电视人”等概念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赖症”的批评的基础上。“媒介依赖症”有以下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无法自拔;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6·网络时代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1、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2、受众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3、受众从大众走向“小众”-------简答 7·“沉默的螺旋”主要内容: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的意见所认知C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8·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各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识沟理论的内涵:A传播技能上的差异B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C社交范围的差异D信息的选择性接触E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观点: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B新技术的才哦那个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以的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适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知识沟理论的意义:知识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应用研究:A普及研究B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缩小知识沟的方法:A让人们融入各种团体B先明确一定特定传播活动的多个目标受众,然后再巧妙设计送往各个受众群体的消息 9·传媒接近权 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10·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议程设置包括三个方面:1.,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2,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3、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或与之发生互相作用。------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 11·两级传播理论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里提出对传播学发展影响很大的“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简单的说是指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2 媒介即讯息 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13选择性接触假说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选择性接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作为选择之依据的,除了兴趣或爱好等个人因素以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14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兴起,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拉扎斯菲尔德把它称之为批判研究。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技术学派。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T.W.阿多诺,阿尔杜塞,J.赫伯特.阿特休尔,斯图亚特·霍尔,米歇尔·福柯。 ·15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在人们就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dc6841be1e650e52ea99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