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与地坛》 作者:高雅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 摘 要:史铁生的长篇抒情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我与地坛有着相似的处境,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身残但志坚。地坛成了“我”的精神支柱。而母亲则默默支持我,陪伴我,成了我心灵的依靠。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母亲 作者简介:高雅娜,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这篇作品的创作与作者的遭遇残疾密切相关。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突然去世,令人沉痛、追思与悼念。作家史铁生审视自身痛苦,体味悲凉心境,从自然与文学中汲取智慧,在冥想中领悟人世,执着追求着生命意志和心灵自由,最终完成了“对自我所执的真正超越”以及“对人类整体存在的担当”。[1] 我们要知道《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而不是一篇小说。小说与散文最大的区别无外乎小说可以掺杂虚构的情节,而真实性则是散文的最大特点。地坛实质上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是一个绝望人寻找希望的过程,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深的自责。这篇散文叙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相遇,对不同景物的描写,这些是作者对生与死的考量;着重写了他的母亲,写母亲当年在园子里寻找路途中的自己,但母亲仅活到四十九岁就匆匆离他而去;再写时间写四季变换,把四季具体化,形象化;十五年里他在园子里遇见的各色人物,同时也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例如,一对定时来地坛散步的中年夫妇经过十五年的世事沧桑已变成老人,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特别喜欢喝酒老头,一个常常捕鸟的汉子,一个在上下班期间急忙忙穿过园子的女性工程师,一个成绩可以说是越跑越好,但是越来越不走运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弱智的小姑娘,他们构成了地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系列人物引发了作者对残疾和健全的思考。我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作呢?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自己像一个人质,被写作绑了架? 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之重”。地坛长久陪伴作者,他将自我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地坛一景一石、一草一木之上,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作者从自身经历中思考,在个体命运的苦难和挫折中自我超越,上升到追寻生存的价值、工作的意义和死亡的意味,从而感悟生命的恒久和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也表现出作者宽广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过《我与地坛》是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深深地自责。史铁生向我们描述了艰难困苦中的母子深情,简单质朴的文字,司空见惯了的素材,无一不展现出作家的呕心沥血,凝聚着母亲的深情,那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我都不能忘记。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流着泪水,有这样一位能够不离不弃、耐心呵护儿子的母亲,难道不可以说这是上帝给史铁生开的另一扇窗户吗?也许读者眼中这些是大白话、老实话,但最简单的东西,却能够触碰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知道:世界上有那么种爱可以超越生死,那就是爱血浓于水的親情,动人心弦。 读完《我与地坛》后,我隐约意识到史铁生实际上在为我们暗示了一层妙不可言的三角关系,如果说地坛这个古老荒园是一所历经沧桑仍展现生命活力的学校的话,那么,“我”则是其中的自卑一个学生,母亲应该是我的人生启蒙老师。被爱和得到勇气,都是母亲给予的,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幸福。在散文中的一些场景和片段的描写中,我也体察到了母亲面对儿子时智慧和勇气。 母亲有着矛盾的心理,想让儿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却怕儿子发生什么,替如今状况的儿子担忧又对他的未来进行深深的考虑,母亲在静默和不眠中熬过了一天又一天,循环往复,夜以继日。尤但最令人感动的是,生活即使在艰难并没有摧毁她的意志,相反母亲得到了惊奇的发现,知道怎么样做才会令儿子更好,儿子需要独处的时间,儿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儿子更需要一个独立的未来,所以母亲给他一片思索的天空,让他拥有自由的思想;给他一条曲折的道路,磨练他的意志。让他心灵越过伤残,让他拥有高贵的灵魂,这样的儿子才会真正快乐、并且幸福。我们知道母亲不是深奥的哲学家,但她却懂得最质朴的人生哲理,这种智慧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母亲潜移默化地运用自我发掘的哲理来影响儿子的人生轨道,这才是这位母亲智慧超人、脱凡超群的地方。我们不能作者一样用世俗的角度,打量周围关心我们的人,对于母亲的行为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惭愧、懊悔,这才是最核心的内容,文章锱铢必较,句句凝聚作者的情感。 母亲就是这样一位能够在生活的困苦下依旧坚强,不断进行思索对儿子的方式,能做到尊重儿子,也会适当行动,她理解史铁生的苦楚,也能够尊重他的内心世界,母亲关心他的现在,也对未来有些忧虑,她和地坛一样都是作者心灵的寄托,给予作者无处不在的爱和无坚不摧的意志,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母亲周全的考虑,作为儿子还需要担忧什么呢?这真是一份值得赞赏又不需要华丽修饰的低调的母爱。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b1c13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