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东城桂三首解析,白居易的诗词《东城桂三首》(其三)

副标题:白居易的诗词《东城桂三首》(其三)

时间:2022-03-01 03:34: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东城桂三首》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组诗,表达的是对樵牧场中的桂花的怜悯之情。本诗是第三首,想象奇特,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下面就和©文档大全网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东城桂三首》(其三)


  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赏析】


  从诗的序文可知,白居易在苏州东城的樵牧场看到一棵桂花,“惜其不得地”,于是赋三绝句以唁之,本诗为第三首。诗表达了对桂花生而不得其地(即生长的不是一个好地方)的怜惜,间接道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晚年曾写过三首的《忆江南》,其中一首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诗人怀念江南的美好,还把月中寻桂作为一大乐事,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可惜当时古人没有数码相机,否则的话,诗人也像现代人那样寻景拍月,悠然自得,岂不更美?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亮上只有一棵桂树,肯定有很多空闲之地,于是诗人大胆地向嫦娥仙人提议,还要不要再多种几棵?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作为诗的材料,但又不局限于神话故事本身,真是奇思妙想,新颖独特。东城当时是樵牧之场,作者担心桂树的安危,“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害怕它有朝一日落入樵夫之手,被砍作柴薪而卖掉。但又苦于无力顾忌它的安危,才不由得发出奇想:“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嫦娥自然不会回答,这棵桂花也只能生长于人间的樵牧场,诗人幽默诙谐的背后,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诗词题材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白居易的诗词《东城桂三首》(其三).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ff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