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换算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副标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04 12:15: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22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P23下面部分。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书P23做一做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跳绳长2()  课桌高7()

  粉笔长75()  钢笔长14()  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  旗杆高9()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该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对长度有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奠定了基础。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感知长度单位的意义,通过自主地探究和学习来发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在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特别是在学习过毫米时,学生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缜密的知识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自主学习和分析分米,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放手不够,担心学生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引导和提示过多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分米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毫米的学习自主研究分米与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学生研究之前给予一些研究方法的提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框架之中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是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有些混乱,这对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了影响。最后是在课堂组织方面,由于课堂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听课习惯,以及表扬语还应该更有针对性、具体性、丰富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lq.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下载全文
搜索大全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