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键电子琴和单排键电子琴的区别-电子琴基础: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史

时间:2023-06-25 01:5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双排键电子琴的起源及目前发展状况
  双排键电子琴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1950年前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界各国都在逐渐愈合战争的创伤,战后的复兴成为各国主要的任务,在这个时候日本的簧风琴和钢琴的生产才逐渐步入正轨,并同时推出第一台双排键电子琴;但受当时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程度的影响,双排键电子琴还不算成功,直到1959年电子琴、管风琴才开始销售,但销售的数量很少。直到1980年前后,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型乐器(钢琴、双排键电子琴)的需求增大,曾创下日本年销售双排键电子琴20万台的纪录,随之进入电子键盘乐器的时代。2000年前后大型键盘乐器的需求明显减少,键盘乐器从整体上看,全部转移到电子键盘乐器上。
  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发源地之一,日本一直走在双排键电子琴领域的最前沿,1986年开始,日本的YAMAHA就在附近的几个地区设立日本电子乐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机构也增加了电子琴管风琴专业。发展到现在YAMAHA涉古电子管风琴城每年举行超过300场的歌曲、钢琴协奏曲等公开的演出、音乐会,曾经的电子琴管风琴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产生大量的专门为其创作的整套音乐作品,同时一些音乐团体和音乐大学的活动互为影响、互为促进,为双排键电子琴未来的不断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
  二、我国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状况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子键盘乐器开始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单排键电子琴在我国曾风靡一时,有人曾指出,“由于最廉价的电子琴与最廉价的钢琴之间较大价格落差,也由于单排键电子琴教学的表面高效,使得很多家长在为其孩子选择乐器时,更多的是从低廉和速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乐器本身的特点。受到这种教学理念的主宰,教学向技能训练严重倾斜,而轻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可以说由于时机尚未成熟,虽然有了单排键电子琴热,但中国却没有电子键盘音乐。80年代中后期,从YAMAHA音乐振兴会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共同创办的“YAMAHA高级立式电子琴师资培训班”开始,我国涌现出几十名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国际资格的教师,促进了电子键盘事业的发展。1990年沈阳音乐学院创立了第一个双排键电子琴本科专业,中国双排键电子琴教育领域实现了学科专业起步,到今天全国四十余所专业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系都相继成立了双排键电子琴专业,中国进入了一个双排键电子琴事业高速发展的时代。
  三、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发展趋势
  因为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共同进步的,它的目标指向了将来的音乐教育,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也会同社会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特性,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1、网络键盘
  随着社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进步,ADSL已经不再是一个高贵的名词,光纤也进入了千家万户。一个人如果还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世界那他就如同独居在沙漠中一样,E-mail的出现让传统的邮递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虚拟空间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爆炸,未来的互联网将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并且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么未来的双排键电子琴也应该是一个能够连接网络并带有计算机功能的乐器,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实现软件的更新与共享,更能将作品通过互联网公布出去,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告别闭门造车、孤军奋战的时代,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让远在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共同完成一首乐曲的演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源采集更加的自然、逼真,同时它不仅能够模仿各种原生乐器的音色还能模仿一些假想的音色,它无限的音乐模仿能力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同时也应该成为未来志向的乐器。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未来的双排键电子琴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独的乐器,它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络键盘。
  2、混合式管弦乐队
  所谓的混合式管弦乐队就是指双排键电子琴的声音与原声乐器的声音通过电子放大声音乐器的混合协作演出。在中国目前的高校中,由于学生专业的限制,有些高校学生的专业不能满足管弦乐队的现状,混合乐队的出现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在国内,双排键电子琴参与的演出并不多,但是它已经在演出中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融合性和逼真音响效果。让所有的观众为之震撼,同时能够节省很大的开支和人力,音乐的形式变化更加地宽广,变化丰富。而且用途广泛,现在在北京的婚礼现场到加拿大的教堂中都可以看到双排键电子琴的身影,它不仅能够为歌剧的演出和流行音乐的演出伴奏,还能为协奏曲完成伴奏任务,也同样能完成独奏任务。用途更加广泛成为双排键电子琴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电子琴基础: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史.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8Yn.html